|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8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11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仁萱
on April 19, 2012 at 3:01:03 am
 

08 8.(4/12)觀察法 (B)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莉娜: 請你趕快找老師討論.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袁慧敏:觀察研究法

 

一、定義:研究者在自然的或受控制的情境下,針對研究目的,對看到的現象與行為的發生作記錄並解釋。

二、種類:1.自然觀察:田野觀察2.實驗觀察:在設計下的實驗場域中觀察3.結構觀察:在詳細的觀察計劃下記錄,可以作出歸納3.無結構觀察:在目的與要求下作探索性的觀察4.直接觀察:注意受事者會因知道被觀察而表現的不真實5.間接觀察:請團體中成員代為觀察或以用過物品來觀察6.時間取樣觀察:設定系統時間與觀察次數7.事件取樣觀察:瞭解事件的前因後果

三、優點:1.可蒐集非語文行為2.情境自然3.持續性4.一手資料的獲得

四、缺點:1.效度不高2.不易量化3.小樣本,不易推廣4.研究倫理上的限制5.不易訓練觀察員6.月暈效應(以偏概全)7.在介定時的不同產生不同的結果

五、工具:制各種評定表記錄

六、方法:依據研究主題決定研究方法→決定觀察團體→訓練觀察人員→取得同意→取得被觀察者之信任與建立和睦關係→記錄→分析研究

七、注意事項:1.觀察所得可能只是研究的一小部分2.觀察者對觀察的環境介入影響程度為何3.資料是否可靠4.效度往往偏低

 


 

黃雅寧心得  參與觀察:接近與疏離的調和 

與觀察法

定義 :研究者進入研究對象的環境中,與研究對象發生面對面的社會互動,經過一段期間,以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蒐集資之科學調查方法。其目的是從每日真實活動中,發掘人生活在實質上和理論上的真相。透過與觀察法,我們可以描繪出發生麼事?誰或麼事物涉入?發生在何時何地?如何發生?以及為麼這件事會在其特殊情境中以此方式發生?這至少可以反映與者的觀點

 

蒐集資的技術 

與觀察法蒐集資的方式可粗分為在與中觀察、訪問、文獻分析、研究

者親身體驗等四大。這些技術通常依照研究者所擬重點和策需要,而作同的組合運用。

  1. 在參與中觀察:「觀察→分析觀察結果→集中焦點→再觀察」的程序,在觀察期間,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閒聊時,應儘可能多聽,並適提出問題以延續話題。
  2. 訪問:訪問是正式的提出問題,當研究者的問題逐漸清晰且定義明確時,就可進訪問。訪問包括非正式訪問(閒聊)、正式訪問和深訪問。
  3. 文獻分析:採行參與觀察法的研究者,通常廣泛採用各文獻,這些文獻可用作為觀察與訪問結果的有力論據和證。文獻別包括文件檔案、報紙、錄影帶、錄音帶,甚至還可包括研究對象使用的器具。
  4. 親身體驗:研究者直接與局內人世界所得的經驗,是具有絕對價值的研究資料,親身經驗的價值在於:經由親自去做某些事,研究者可以像局內人一樣去感覺。

研究步驟Research procedures

  1. 界定問題:必須對研究的現象有基本的瞭解,對可能的結果也至少要有粗的概
  2. 進入觀察環境:必須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能
  3. 在每天的生活中觀察
  4. 發展與維持關係
  5. 觀察並蒐集資料:主要方法包括前述的:在與中觀察、訪問、文獻分析、個人體驗等四種。
  6. 筆記、記錄和檔案
  7. 分析與理論建構
  8. 離開研究環境並討論結果

口述歷史:「錄音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以及具有史意義的個人觀

點。口述史訪談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interviewer),向受訪者interviewee)

提出問題,並且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 訪談的錄音(影)待經過製作抄本(transcribed)、摘要、引這些程序後,儲存在圖書館或檔案館


 

清水龍哉:觀察研究方法摘要             

 

觀察研究的定義 

 

    觀察研究法屬於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觀察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的情境或控制的情況下,     根據既定的研究目的,對現象或團體的行為做有計畫與有系統的觀察,並依觀察的紀錄,對現象或團體的行為做客觀性解釋的一種研究。

 

觀察研究的種類 

※自然情境觀察/人為實驗觀察

※有結構觀察法/無結構觀察法

※參與觀察法/非參與觀察法

※直接觀察/間接觀察

※時間取樣觀察法/事件取樣觀察法

 

觀察研究的優點現制 

 

優點 ﹝吳明清,1991

 

  可以蒐集非語文行為

  可在自然的情境下蒐集資料

  可以蒐集蹤貫的資料

 

  現制 ﹝吳明清,1991

   自然觀察時,外在效度不高

   量化不易

   推廣不易

   若參與觀察,效度不高

   若採單面觀察,會有研究上的現制,也會有侵犯他人隱私權

 

觀察法的工具 

 

   研究者在進行結構式觀察時,可以透過明確的觀察項目或紀錄表格﹝檢核表、

評定量表﹞,來做觀察記錄。

 

觀察研究法的步驟 

1、決定研究的目的 2、決定觀察被觀察對象的團體 3、訓練觀察人員 4、爭取受試者與相關人員的同意 5、進入團體,取的被研究對象的信任,進而建力和睦的關係 6、進行觀察與紀錄 7、離開觀察研究的情境,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運用「觀察研究法」的注意事項 

 

1﹒觀察研究現於可客觀觀察及記錄的行為為對象,但這些只是要研究的行為中的一小部分而已,研究者必須要注意兩者的關聯程度。

2﹒觀察研究需注意觀察者的介入或出現。

3﹒對研究者是否能取客靠的資料要考驗。

 

觀察者信度與效度 

 

    觀察研究必須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才有可信度。

可以以下列三種方法來了解觀察的信度。

1﹒使用不同觀察者在相同情境中同時觀察

2﹒使用同一個觀察者在不同時間觀察

3﹒使用不同觀察者在不同時間觀察

效度方面觀察的效度是指觀察結果的正確性,效度越高,表示觀察結果越能顯現欲觀察的行為特徵。

 


何庭仙 --- “觀察研究法

     觀察研究法的定義就是藉著「觀察」(observation)而不是透過「發問」(asking)以決定某種現象之狀態方法。

     觀察研究的種類:

Ø 自然情境觀察與人為實驗觀察

Ø 有結構觀察法和無結構觀察法

Ø 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Ø 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

Ø 時間取樣觀察法和事件取樣觀察法。

     觀察研究的優點 :

Ø 可以蒐集「非語文行為」。

Ø 可在自然的情境下蒐集資料。

Ø 可以蒐集縱貫的資料。

Ø 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資料。

Ø 若是採用參與觀察,因為觀察者深入其中,因而獲得量化研究中無法得到的資。

Ø 若為質的研究觀察法將是獲得一手資料的好方法。

     觀察研究的限制 :

Ø 若採自然觀察時,研究者無法控制和操弄情境,因此外在效度不高。

Ø 觀察活動和行為相當複雜,且過程變化太快,因此不易。

Ø 量化。由於觀察費時費力,所以常採用小樣本,因此推廣不易。

Ø 若是參與觀察,被觀察者的行為可能因觀察者的介入而產生變化,所以效度不高。

Ø 若採單面鏡觀察,可能會有研究倫理上的限制,也有可能侵犯他人隱私權。

      觀察法的工具 : 研究著在進行結構是觀察時,可以透過明確的觀察項目或記錄表格,來做觀察紀錄,而葉重新 (2001) 提出下列可供觀察紀錄工具。

Ø 檢核表 (check list) : 是一種相當簡便的觀察量表,其主要特色是很清楚而詳列的敘述所要觀察的行為或現象,觀察著主要在記錄紙上畫記即可,可分為兩種。

  1. 只針對觀察行為是否出現,加以畫記,如「ˇ」。
  2. 把要觀察的行為都列出來,若觀察者發現受試者表現出某一行為時,即在該類行為下畫記如「ˇ」。

Ø 評定量表 : 可以提供觀察者,將所要觀察的行為與項目,針對每一位被觀察者來評量,可分為以下五種:

  1. 分等級:將要觀察的行為分等級來記錄。
  2. 以數字表示。
  3. 語意區分法:將所要觀察的行為項目,分為二個極端,供觀察 者勾選。
  4. 提供標準。
  5. 強迫選擇:評量者只能在所要觀察的行為項目中,選擇一項與實際狀況最接近的答案。

     觀察研究法的步驟 :

Ø 決定研究的目的。

Ø 決定觀察被觀察對象的團體。

Ø 訓練觀察人員。

Ø 爭取受試者與相關人員的同意。

Ø 進入團體,取得被研究對象的信任,進而建立和睦的關係。

Ø 進行觀察與記錄。

Ø 離開觀察研究的情境,分析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觀察法的信度 :

Ø 使用不同觀察者在相同情境中同時觀察。

Ø 使用同一個觀察者在不同時間觀察。

Ø 使用不同觀察者在不同時間觀察。

     觀察法的效度 :

Ø 觀察的效度是指觀察結果的正確性,效度愈高,表示觀察結果愈能顯現所欲觀察的行為特徵。

Ø 觀察研究除了使用單面鏡觀察外,其效度比問卷調查還低。

 


 李子平---第七章觀察研究法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下列幾方面的研究方法學:

∮了解觀察研究法的性質

∮明了觀察研究法的類型

∮懂得觀察研究法策略。

∮了解觀察研究法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懂得由書目和索引資料找到原文。

能夠分析觀察研究法的效度和信度

 

觀察研究法的性質

(1)    觀察研究法適用於某些特殊對象。

(2)    觀察研究法不經語言媒介就能收集到資料。

(3)    觀察研究法必須對研究問題,有周詳的計劃來實施

 

觀察研究法類型

(1)    自然情境與人為情境來觀察

(2)    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觀察

(3)    參與和非參與觀察

(4)    直接與間接觀察

 

 

觀察研究法策略:

(1)    時間取樣。

(2)    事件取樣。

(3)    觀察者選擇

(4)    觀察地點考量。

(5)    觀察器材使用。

 

觀察研究法工具:

(1)    檢核表。

(2)    評定量表。

 

觀察研究法步驟:

(1)    決定觀察類型。

(2)    選擇觀察對象。

(3)    訓練觀察人員。

(4)    爭取有關人員支持。

(5)    與被觀察者建立友善關係。

(6)    進行觀察與記錄。

 

觀察研究法的信度與效度:

(1)    觀察信度分析。

(2)    觀察效度的高低。

 


蘇純慧--觀察研究法

一、觀察法的定義

在自然的情境中,透過感覺器官及有關的工具,以蒐集研究資料的歷程。

l   自然環境:研究資料或觀察標的物所發生的時空環境非經人為安排或設計。

l   感覺器官:看與聽。

l   相關工具:照相機、攝影機、錄音筆、問卷、量表等。

 

二、觀察研究的特徵

1. 適用於某些特殊對象:兒童、精神病患等不適於用問卷調查或訪談者

2. 觀察法不須經過語言就可蒐集資料

3. 觀察研究必須針對研究問題,有周詳的計畫實施

4. 觀察是質的研究的重要方法

5. 觀察的資料也可以數量化

 

三、觀察法的優缺點

優點

缺點

可以蒐集現時現地的資料

難以控制各有關的變相

可以蒐集自然情境中的資料

常無法觀察所欲觀察的行為

可以蒐集無法直接取得的資料

不易量化觀察資料

 

觀察過程耗時費力,不易作大樣本觀察

 

觀察者的主觀意識會影響觀察與分析的結果

 

四、觀察法的種類

自然情境

場地未事先安排,受試者的活動順其自然不加以控制,又稱田野觀察法。

人為情境

事先安排場地,對活動內容加以控制,又稱實驗室觀察。

結構式觀察

指有一定程序的觀察,對於欲觀察的標的物、欲探究的問題、觀察步驟、紀錄工具等在事前計畫好,有明確且嚴謹的規範。

非結構式觀察

對欲觀察的標的物、觀察步驟、工具等,採取較彈性的態度,並不去做嚴格的規範。

參與者觀察

在進行觀察研究法時,觀察者可進入欲觀察的情境裡或蒐集資料的場合中進行觀察,可得到最直接最真實的資料。

1. 完全觀察者:

既不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且研究者的角色也不被觀察對象所知悉。

2. 觀察者就是參與者:

不積極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但觀察對象知道研究者身分。

3. 參與者就是觀察者:

不但積極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觀察對象也知道研究者身分。

4. 完全參與者:

研究者積極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但研究者角色不被觀察對象所知悉。

非參與者觀察

指研究者在觀察情境外,且角色不被觀察對象知悉,進而透過觀察以蒐集資料。

直接觀察

由研究者或經過訓練的觀察員直接觀察,獲得第一手資料。

間接觀察

請團體中的成員代為觀察

時間取樣觀察

在時間樣本內觀察所欲觀察的行為,可用系統方式或隨機方式,適用於常常發生的行為。

事件取樣觀察

觀察者觀察某事件發生完整的前因後果,適用於非經常發生的事件。

 

五、觀察法的步驟

1. 界定觀察的行為

2. 準備觀察的紀錄工具:科學儀器、書面表格

3. 決定觀察的受試者、時間與情境

4. 建立關係

5. 進行觀察與紀錄:事前訓練觀察者以達到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周莉娜_參與觀察:接近與疏離的調和

     參與觀察法就是研究者進入研究對象的環境、研究對象發生面對面的社會互動,經過一段時間,以漸進的、有系統的方式蒐集資料之科學調查方法。目的是從每日真實活動的時間發掘人類生活在實質上和理論上的真相透過參與觀察法,我們可以描繪出發生什麼事?誰或是什麼事物涉入?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包括怎麼樣的發生,以及為什麼這件事會在其特殊情境中、方式發生?這可

以反映參與者的觀點

 

蒐集資料的技術

- 在參與中觀察從觀察→分析觀察結果→集中焦點→再觀察

- 訪問是更正式的提出問題,就可進行訪問了。訪問包括非正式訪問、正式訪問和深度訪問

- 文獻分析包括研究對象使用的器具

- 親身體驗研究者的個人經驗

 

研究步驟

-          界定問題必須對研究的現象有基本的瞭解,對可能的結果也至少要有粗略的概念。

-          進入觀察環境要選擇進入什麼樣的環境觀察,必須考慮;一,獲准接近環境、二,扮演角色 、三,提供充分的機會去接近要研究的現象

主要兩種角色利弊互見就是公開的研究者(overtresearcher)和隱秘的研究者(covert researcher)

-          在每天的生活中觀察

一,局外觀察者(complete observer)

二,觀察者的參與(observer-as-participant)

三,參與者的觀察(participant-as-observer)

四,完全參與者(complete participant)

-          發展與維持關係即有權決定的人的同意,進入機構,與機構成員建立友好關係,觀察、參與成員之工作,蒐集資料,進行分析。重要的是,研究者是否為成員所接受與信賴,是蒐集資料成敗之關鍵,故,在參與觀察期間(特別是初期)勿對成員之言行表露不滿,更勿咄咄逼人,提出令人難堪的問。

-          觀察並蒐集資料主要方法包括在參與中觀察、訪問、文獻分析、個人體驗等四種。

-          筆記、記錄和檔案田野筆記(field notes)心記(mental notes)摘記(jotted notes)完整的摘記(fuller jotting)

-          分析與理論建構

-          離開研究環境並討論結果

 

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就是錄音訪談(interview)的方式蒐集口傳記憶可用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口述歷史訪談指的是一位準備完善的訪談者(interviewer),向受訪者(interviewee)提出問題,並可以錄音或錄影記錄下彼此的問與答。


 

佩環-觀察研究的特徵

     觀察研究是以視覺和聽覺器官,作為蒐集研究資料的研究方法。觀察研

      究具有以下幾個特徵:(引自葉重新,2004)

       (一)觀察研究適用於某些特殊對象

             在一般教育研究中,如果以低年級兒童、精神病患、身體機能殘 

             障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這些人並不適合接受問卷或訪問調查,

             也不適合接受實驗,但是他們適合接受觀察研究,因為觀察研究

             即使受試者不合作或缺乏語文能力,也照樣能夠進行。   

       (二)觀察法不經語文媒介就能搜集研究資料

             一般實徵性研究,如問卷調查、訪問以及實施測驗,都要受試者

             以語言或文字來表達,才能夠得到研究所需要資料,唯獨觀察研

             究利用觀察就能夠蒐集受試者的資料。

       (三)觀察研究必須針對研究問題,有周詳的計畫來實施

             觀察研究和我們平時的觀察有很大的不同,一般人日常生活中觀

             察各種事物時,大都沒有明確目的,同時缺乏有計畫和有系統的

             觀察,因此無法對所觀察到的行為,做深入分析與客觀的解釋。

             觀察研究必須針對研究目的,事先做好周詳的計畫與安排,採用

             科學方法來蒐集資料,對所得到的資料做有系統的分析和解釋,

             同時研究結果可以加以驗證。

       (四)觀察是質的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個案研究、俗民誌研究以及田野研究中,研究者必須參與或投

             入受試者的生活中,觀察其言行舉止,才能深入了解其行為深層

             意義。因此,觀察法是質的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觀察資料也可以數量化

             雖然質的研究常使用觀察,可是在量化的研究中,也可以採用觀

             察法,因為研究者可以設計出數量化的觀察工具,所以觀察結果

             就能以科學化的數字來表示。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