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7

This version was saved 11 years, 9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周莉娜
on June 8, 2012 at 4:06:39 pm
 

17.(6/14) 敍事研究 (B) (第四次學期報告)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蘇純慧─敘事探究

 

一、何謂敘事探究?

1. 敘事是人們組織自己的經驗,進入一連串意味深長的事件時空中最初始的途徑。敘事是一種兼具推理與詮釋的模式,人們可以「理解」這世界的敘說,也可以「說出」關於這個世界的敘說。(Richardson, 1990)

2. 敘事探究是一種了解生活經驗的方式。研究者和研究對象在一個情境或一連串相關的情境,經過一段時間接觸或相處,和其所處社會與其周遭環境互動合作的結果。簡言之,即為探究那些活著與口耳相傳的故事。

3. 適用於許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又稱為敘事學(narratology)

 

二、敘事探究田野資料的蒐集

1. 分享經驗的田野札記

  透過參與者在實地觀察所蒐集起來的現象紀錄,是敘事探究的主要工具之一。

2. 日誌紀錄

  參與者在實際場景中所做的日誌是敘事研究另一個資料來源。

3. 訪談

  主要是非結構性訪談,以某種形式記錄,可用於後續的討論之中。

4. 說故事

  運用個人生活故事當作敘事探究資料來源,通常研究者寫自己的經驗故事就是將自己置於當中,可用詩、散文、戲劇等形式出現。

5. 書信

  書信可成為研究者與參與者之間對話形式的呈現。

6. 自傳與傳記寫作

  自傳式的寫作有時會出現在教師們敘說的故事中。

7. 其他敘說資料來源

  班級檔案、社團檔案、圖片等。

 

三、敘事探的事項究所要注意

1. 善於觀察

  研究者必須先對觀察的對象、範圍、地點、事件、觀察方式等要有規劃。

2. 勤於紀錄

  除了如實地記錄所見所聞外,最好以研究對象自己的描述方式記錄。

3. 積極反思

  針對所記錄下的內容進行反思,看是否與研究者所觀察或所預設的現象一致。

4. 巧妙敘事

  敘事探究並不等於一般的說故事,要選擇具有關鍵性的事例,且要真實不得虛構,另外也要注意故事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情境。

 

四、敘事研究的相關議題

1. 文本與詮釋

2. 研究者的位置

3. 敘事研究的信度、效度

4. 典派之爭

5. 倫理問題

  a.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

  b. 文本歸屬權問題

  c. 研究與研究倫理的平衡


 

林佩環---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

教育敘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1.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學事件的敘述者,又是事件的記述者。如果敘述的內容是敘述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那麼這樣的教育敘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敘事行動研究。這種研究方式旨在以敘事的方式反思並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

2.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學事件的敘述者,而事件的記述者由其他教師或教育研究者承擔。這種研究方式常被專職的教育研究者所採用,通常以教師為觀察和訪談的對象,從教師的敘述中,或從教師所提供的資料(如備課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歸納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從而解釋或揭示教育教學的規律。


周莉娜_敘事探究

背景分析:

1. 因研究典範的轉移使得研究視野由鉅觀轉向微觀。

2. 人類的日常生活經驗開始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

3. 敘事探究常作為探究師資培育中教師思考與實務知識的工具。

4. 敘說的方法可讓教師再現其經驗、抉擇與判斷,並使教師實踐知識得以發展。

敘事探究之意涵:

1. 意義:敘事探究即是一種瞭解生活經驗的方式。

2. 內涵:

- 敘說(narrative)又稱敘事,是人們思考和組織知識的基本方法;用敘說來進行思考、表達、溝通並理解人與事。

- 敘事:也是一種我們去認知某種事物的權利。

- 敘事:是一種兼具推理與詮釋的模式。

教師敘事探究之功能:

1. 省思教學:藉由製造一個教師聲音可以填補教學上學科知識本位的鴻溝,也提供了一個理解的詮釋結構的工具,使教師用以改進他們的教室實務。

2. 意識覺醒:不僅強調教師個人對特定脈絡中教室的詮釋,也提供引發教師專業意識醒覺的途徑。

敘事探究在教師專業發展上之質疑:

1. 敘事與真實的關係並不必然存在有一對一的符應關係。

2. 為了教學目的所敘說的故事,傳達了一個教學上特定的概念。

3. 故事未必是雙方同意或學術的課程;何者的敘事是最有價值的。

4. 由敘事產生的詮釋無法被驗証。

5. 詮釋的普遍性與實用性存在著爭議;中立無偏見的觀點很難成立。

教師敘事探究應有之基本能力:

1. 辨識觀察動機的能力:應清楚觀察的目的,以及解決的問題。

2. 追求可靠資訊的能度:必須常對資訊作縝密的檢核,以避免誇張、扭曲不實的訊息誤導。

3. 反省主觀情緒或成見的能力:過濾主觀的資訊,並補救重要訊息。

4. 敘述與摘要行為的能力:貼切的摘要意義,並符合觀察主題行為之解釋。

5. 提出行為的假設之能力:根據已有的資訊作大膽假設及小心求証。

教師敘事探究的方法與標準:

1. 內部的一致性:一種在敘說中所浮現的前後連續與定向的感覺。

2. 確証性:主觀的確証,說故事的人才是第一作者,所以當轉錄、與編寫好的故事完成時,應先讓他們確認。

3. 說服力:敘說對他人而言是合理的與令人信服的。

4. 實用性:敘事探究須提供訊息,讓其他人決定研究成果的信度如何。

 - 敘事的解釋是怎樣形成的。

- 讓其他人清楚的看見敘事研究的過程。

- 詳細說明如何成功的轉換。

    - 提供其他研究者相關的基本資料。

展望:

1. 教師如何在教育改革主流文化中發展課程主體性。

2. 教師應有課程意識及專業身分認同。

3. 抗拒與調適課程改革的聲音又如何轉化為具體的課程實踐經驗。

4. 如何與學校內外的教師文化與社區文化如何形成彼此互為主體的經驗。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