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5)歷史研究法 (A)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缺席者:子平、莉娜、佩環
缺交者:子平、莉娜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歷史研究是基礎。
讓研究有歷史背景,歷史深度,有所謂的歷史感。博士論文尤其要有歷史感。
Ex: 海外華人與全民健康保險
健保的歷史 >> 有健保之前? >> 台灣保險的歷史
日本傳統對待老人的待遇:遊山節考(電影)
史料
第一手與第二手資料是相對而言
Ex: 司馬遷寫史記
司馬遷收用了大量第二手資料,寫出史記;對現代研究的人來說,史記是第一手資料。
訪談是自己創造第一手資料
盡量得到、接觸第一手資料,對資料進行詮釋,產生貢獻。
檔案庋藏館所
國家圖書館
中央研究院
台灣圖書館
國史館
國民黨黨史會
擬定歷史研究的題目
Ex: 宗教興學
寺廟學校、教會學校
研究計畫
詳細條列文獻來源、研究方法的實際運用過程,用自己的話敘述
5000 字是基本量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彥廷摘要:
歷史研究法
歷史: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及其紀錄。
歷史研究:對史事作有系統的探討,使人了解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吸取往事成敗經驗,提供預測未來的重要訊息。
性質:歷史研究以過去的人事物為對象,這些事件不會重演;可以採用科學方法進行,但難以如自然科學義般嚴謹,不容易發現定理或定律。重視歸納法,強調史料鑑定。
目的:使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從中吸取成敗的經驗;協助解決當前問題;預測未來的參考;建構理論的基礎;了解各種制度、措施的由來與優劣。
方法:觀察法;歸納法;比較法;綜合法;分析法。
史料運用
依內容分:實體遺物;口頭傳說
依形態分:文件;口頭敘述;數量紀錄
依來源分:直接紀錄資料(原始遺物、文件資料、現場記錄);間接資料
史料考證
外在鑑定:史料年代(作者生卒、原著出版、校勘重印序文、書寫媒體);史料作者;辨別偽書。
內在鑑定:記載者信用;記載者能力;記載內容真實性
謹慎引用史料
史料引用:盡量利用第一手資料;說明詳細出處;不可斷章取義;查證之後再引用。
史料收集與整理
收集:根據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根據有聲望學者論著的引用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史部、集部;相關領域的論文、書籍、雜誌。
整理:依照時間;研究變項;分別中外史料;根據研究問題分類。
步驟
1. 問題擬定:選定題目;選定研究問題;形成假設;
2. 資料收集:收集與分類史料。
3. 資料鑑定:考證史料。
4. 報告撰寫:組織史實;提出結論與建議。
應用與限制
限制:範圍寬廣,問題界定不易;不易科學化;不易建立普遍原則;過去事件無法任意重複;史料不易收集完整;尋找原始史料沒有通用方法;必須具備史學專業知能;格外依賴史料鑑定;研究時間冗長。
地方志、地方史、歷史學
研究歷史,可以利用正史、各朝會要、名人文集、學者筆記、考古發現、中外學人著作與地方史志。
顧詰剛:方志與家譜。
方志起源:
周禮春官:「外史掌四方之志。」
東漢初期【越絕書】;晉摯虞【畿服經】;【華陽國志】
漢至唐,偏重地理方面;宋代起,擴充到人文歷史。
唐宋稱方志為「圖經」。
方志目錄: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公藏方志目錄,1985,國立中央圖書館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1985,北平:中華書局。
中國地方志連合目錄,1964,日本:東洋文庫等。
中國地方志總合目錄,1969,日本
山根幸夫,1969,日本現存明代地方志目錄。
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志目錄。
方志內容:
戶口與戶籍、賦稅制度、軍事制度、歷史地理
利用方志的論著: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
朱彝尊,日下舊聞
陸心源,宋史翼
陳垣,元也理可溫教考
蕭公權,十九世紀之中國鄉村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
方志在史料學上的地位:
地方沿革、經濟發展、對外關係、宗教信仰、邊疆民族、自然災害
地方志與地方史
地方志:下代寫史
1. 敘述過去為主,要求史論結合;先時間後空間。
2. 該地區長時間人類活動,以大事為主要線索,記載重大變化。
3. 用編年、紀傳與本末體。
4. 記載過去歷史與社會發展為主,有賴文獻與考古發掘。
地方史:當代修志
1. 敘述現況,不作評論;先空間後時間。
2. 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並重,分門別類,面面俱到。
3. 書志、掌故、文徵、叢談等
4. 記述現況為主,依靠調查、採訪。
地方志有益於史學研究者:
1. 社會制度的梗概
2. 前代人物的姓名
3. 遺文軼事的統攝
4. 經濟狀態之變遷
5. 文化升降之痕跡
6. 族姓之分合,門第之隆衰
地方記載亦未可盡信
找齊各代地方志與相關正史地理志,相互核對;註明採用資料出處。
民國以來方志學研究
方志篹修:蔣夢麟倡導
舊志重印: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開風氣之先
方志收藏與流傳:國內故宮等;國外日本最多,美國次之
方志研究
有意思的書: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袁慧敏:論文計畫書綱要及體例與歷史研究法與探討
論文計畫書綱要及體例
◎論文計畫書是論文的初形
◎論文計畫書分二種:一是修業早期具體而微的基本型,二是修業晚期的完備型,後者只欠缺數據分析與結果討論
◎計畫書的內容:研究題目的定義與基本假設研究動機背景說明文獻綜覽研究方法與步驟所需設備材料預期結果時程安排參考資料
=> 背景說明是否可以放在研究動機中?
◎廣蒐期刊及研討會論文,參考寫作方式
◎格式與說明:1.題目簡單明瞭確實反映主題,中文為題以20字為限。副題以…為例嵌入主題中為佳。
◎摘要包括目的、方法及結果,一般論文計畫以400字為限,碩士論文以500字為限。英文摘要字成一體,切勿只是中文的對照。
◎.關鍵詞3到5個,並照筆劃順序排列。
◎研究目的:1.題目的重要性2.選擇此題目的原因3.要做什麼4. 如何進行5.希望達到的成效。
◎文獻探討:介紹相關研究,題出優缺點,引導到自己的題目,依據文獻分析可以判斷未做過的題目,改進研究題目或運用同種方法來進行不同的研究。
◎研究內容描述:1.說明要做的東西,可輔以專業知識2.說明研究的方法(如架構圖、問卷設計、實驗步驟)3.具體詳列工作項目與預期成果突顯研究價值(可用甘特圖呈現研究時程)
◎結果分析(在正式論文中提出,非計畫書中):得到什麼結果,用什麼分析方法,與別人的研究做比較
◎結論:先重申研究重點、提出優點、指出發現、缺點置入未來可改進方向。計畫書的結論只需強調研究的重要性與目前做到的進度。
◎參考資料
歷史研究法與探討
◎歷史的意義:歷史是記錄過去以作為後人的殷鑑,研究歷史的意義在於以蒐集的資料作分析因果
◎歷史學的屬性非全然的社會科學,但研究者仍須採行科學態度與方法。
◎史料的分類:以形式分遺物、文件、傳說與口述訪談。以來源分主要史料(第一手資料)、次要史料(第二手資料),後者因盡量避免,因史料運用不免受人扭曲,可靠性低。
◎史料的鑑定:1.外在鑑定:考證史料產生的年代與何時何地何人及為何寫。2.內在鑑定:內容與歷史的符合性,記載者本身在事件參與的程度是否受權威人士的肯定。史料的正確性:有客觀證據可佐證、古老史料、二種書記載同一件事、記載有正反面其中一方較為激烈,那一方可能為真。
◎引用史料的注意問題:1.引用第一手史料2.不可斷章取義3.不偏離研究主題
◎蒐集史料:1.查閱期刊論文找尋參考文獻2.查有聲望學者的學術著作3.查閱四庫全書的子部與集部4.西方國家(教育)史料
◎史料的整理:1.時間順序2.依研究架構中的個個變項整理3.中外資料分開4.綜合順序與變項5.綜合中外與變項6.依研究問題分類
◎歷史研究的步驟:1.定研究題目:初學者以本國近代史為佳,考慮史料充足性、閱讀能力、研究時間、是否有助於領域革新與理論建立2.定研究問題: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員、發生的背景與後續影響3.形成假設:依據史料分析4.蒐集與分類資料:依領域尋找5.考證史料:記載者的能力、信用度及內容真實度6.找出因果關係,不能以現代人的角度解釋7.題出結論與建議
◎歷史研究的應用:1.歷史研究的主題對領域有何助益2.宏觀與微觀角度並行3.用充分的史料作推論
◎歷史研究的限制:1.史料蒐集不易完整2.不易建立普遍性原則3.因研究時間長造成見樹不見林的情況4.具備史學專業能力5.涉及研究者的價值觀不易科學化
◎歷史研究法的科學性:
- 觀察法:口述歷史、直接觀察、史料間接觀察
- 歸納法:蒐集、選擇、考證及重視反證提出,反證一提出就要修改原有假設
- 比較法:史料比較、歷史現象比較
- 綜合法:綜合過去個別的歷史研究結果
- 分析法
◎沒有歷史事實的證驗,社會研究所建立的理論將無法解釋不同時空的人類行為。
比較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生論文寫作過程的儀式化和歸訓與懲罰
- 比較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的社會化過程。
- 問題意識為專業之是如何成為一種社會化的制度規範,以及研究生在這套規範所衍生信仰與儀式中,如何成功的通過此一通過模式並能相當程度的承襲該學術傳統的基本信仰。
- 社會科學研究生處於低密度社會化狀態且師生互動不密切
- 社會科學指導教授不一定瞭解研究生的主題
- 社會科學學科多元且異質,需要長時間來鑽研學習。
- 研究生與教授或機構討論時需具備陶鑄學術自我的技術,是長時期自我操練、算計、認同和檢省的過程,是學術系統與自我存在狀態的磨合過程。
- 研究生學習必修課以累積主流理論、思想與學科經典,學習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利用於實作研究上。
- 作研究前需要嫻熟學科理論與方法。
- 從研究生到合格學者,牽涉到的是學科傳統與研究者個人風格的磨合
10. 研究生的態度:1.尊重學科傳統與權威2.
11. 社會科學的養成需要花長時間,且研讀不同的經典,與學院的依附關係較低
12. 自然科學的養成是經過反覆的實驗與實作,團隊合作。
13. 順從的規訓腳本和儀式過程是必須的
14. 研究生的規訓:1.學習典範2.嫻熟明言知識所含的豐富背景就是默會知識=>熟悉而產生事實性的認知並篤信及捍衛。
15. 教師的責任:作好引導,引發研究生對學科的熱情
16. 透過儀式來活化社會傳統,對儀式應產生崇高的敬意與深信不移的態度。論文寫作過程就是學術社群的通過儀式,延續學術傳統。
17. 論文寫作過程需要暫時擺脫世俗社會的事務並專注於研究活動。社會科學的研究多半傾向各人獨立完成,與指導教授的互動關係不密切。
18. 論文口試就是希望傳統規範與價值的傳承,避免培養出自大自傲的人。口試委員應極盡所能的質詢研究生,
19.社會科學研究論文應謹慎使用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
陳美萍-論文計畫書綱及提列
計劃書詳盡程度,大致可分為兩類:
1. 基本型 – 在修業早期提出論文
2. 具備型 – 詳細的計畫案,休業末提出的資料
計劃書格式與內容大致應該包括以下各要向:
1. 題目
本書建議題目應該明瞭,不要加入很多累贅的字。建議中文題目20字為限,英文題目15字為限
2. 摘要與關鍵字
摘要應該以五百字為限,摘要應該點出研究目的與方法,說明預期結果。
英文摘要事實上如果能把研究說明成一體就好,不用中英對照翻譯。
3. 研究目的
寫作項目應包括問題的重要性、研究方向的原因或背景、要做些什麼、預計如何做、希望達到的成效
4. 相關文獻探討
介紹別人做過的相關研究、旨在點名前人做了些什麼、也可以提出那些研究的優缺點。
5. 研究內容的描述
是本計畫的重頭戲,份量較多,
6. 研究程序與步驟
在正是論文報告,在這部分要詳細介紹論文所涉及的內容 (如系統架構、採用的方法或模型、實驗設計、程序與步驟,等)。
有些部分所佔份量極大,限於篇幅,本書對某些內容只能以大綱的方式來舉例如下:
a. 系統介紹b
b. 系統架構圖
c. 架構、模型方法或實驗設計
d. 雛形系統說明
e. 系統功能說明
在本節中,研究範圍與限制的說明也不可免。
7. 具體工作項目與預期成果
這一節應該說明的部分為:預期完成之工作,預期成果,預期效益或貢獻。
8. 結果分析
說明的部分是:研究結果,用的分析方法及與別人做的結果比較。
9. 結論
最好能:重申研究的重點,提出研究結果的優點,說明研究的發現 並把缺點的部分以正向敘述的方式,置入未來可以繼續研究或改進的方向
如果只是計畫書的結論,則要強調該研究的重要性及目前已經做到的程度。
何庭仙 --- “ 歷史研究法 ”
歷史研究的意義 :
Ø探討人類過去活動真相的方法。
Ø以科學的方法探究「往事」。
Ø藉著往事的研究,希望對當前的機構、實際和問題能獲得較佳的理解。
歷史研究的定義 :
Ø有系統的搜集與客觀的評鑑與過去發生之事件有關的資料。
Ø敘述事件的原因、結果或影響。
Ø提出準確的描述與解釋。
歷史研究的目的 :
Ø解釋現況、預測未來。
Ø價值。
Ø提供決策參考。
Ø有助理解問題了來龍去脈。
Ø了解過去措施的錯誤及其負面影響,避免重蹈覆轍。
Ø用以前瞻未來發展的方向。
歷史的主要探討 :
Ø誰(Who )?
Ø在何時(When )?
Ø在何地(Where )?
Ø為何類別(What kind )?
史料的搜集 :
Ø期刊論文索引、碩博論文資料庫等的參考文獻。
Ø該領域素有聲望學者的論述。
Ø目錄學。
Ø西洋教育史。
Ø遺址、遺蹟、檔案、信函、手稿等。
史料鑑定 :
Ø外部考證–確定遺物或文件的效度(真實性或完整性)。
Ø內部考證–正確性、可靠性、價值性或意義。
歷史研究的步驟 :
Ø確定研究問題。
Ø形成假設。
Ø搜集與鑑定資料。
Ø資料綜合與解釋。
Ø形成結論。
歷史研究的限制 :
Ø歷史知識的不完整。
Ø資料未受重視。
Ø科學化的困難。
- 主觀態度vs.客觀性。
- 假設建立不易。
- 史料的真實性值得懷疑。
- 專門術語不統一。
Ø建立一般法則的可能性。
課堂作業 (下個禮拜交) :
1. 擬定一個歷史研究
2. 怎麼樣蒐集你的資料
3. 用歷史研究,你可以把你的題目做到什麼程度?
作業繳交:
林映均 http://2012rm.pbworks.com/w/file/52114186/%E7%A0%94%E7%A9%B6%E6%96%B9%E6%B3%95%E8%AA%B2%E5%A0%82%E4%BD%9C%E6%A5%AD1.doc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林映均:課後心得
at 8:07 pm on Mar 20, 2012
各位好,因為沒找到課後心得應在哪發文,因此直接回覆於此,希望正確(不對的話,希望哪為大德願意好心幫我搬家,感恩不盡)
本周上課重點在於歷史研究,老師強調必須讓研究有歷史背景,因其歷史深度可帶來歷史感。歷史,是不會退流行的,就算是研究現代議題,可以找到其歷史脈絡,這是很重要的部分。但個人有一點小疑惑,如果是事件的研究,多少能找出歷史脈絡、軌跡,但若是偏向教育、動機類的題目,是否還難有章節專門討論歷史議題?(歸結成最簡單的話就是,有沒有題目是無法用歷史研究法來研究的)
同時,本次上課也提到了論文計畫書的部分,有些學校須寫完前三章才提計畫,因此不需另外繳交論文計畫書(如台北教育大學),但也聽過有教授認為,如果以完成三章,才被教授們說此主題不值得研究,則浪費太多精力,我想不管怎麼說,論文寫作都必須有周詳計畫,寫作時仍須跟教授保持適切聯繫討論才能維持論文品質。
最後感謝老師及同學提供許多找資料的的場所,包括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台灣圖書館、國史館等等,另外也想詢問大家,是否有收洵期刊論文的好建議?(當然,我知道老師於上課時再三強調過,能在網路上找到的資料都不是最好的資料,但有時是我們切入研究的一個方向──此議題是否有人研究過、相關研究多不多),個人只知到期刊論文網等,不知各位能否提供?
以上為個人課後心得感想。懇請指教。
林映均
黃雅寧心得“歷史研究法”
歷史的研究方法
一、歷史的本質
A、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
歷史是人類留存的重要活動紀錄,足以讓後世參酌了解過去與未來。其中歷史的性質而論又可分為傳統界說、近世新說及科學的學科三種解釋。中國傳統界說為「六經皆史。」(六經為詩、書、易、禮、樂、春秋);近世新說為「人類活動現象之記錄。」;現代學者則認為是「歷史是推理之科學。」
B、歷史的意義、作用
歷史在英語中有數種的意義。首先,歷史指過去的事件,及實際發生的事。其次,歷史意味事件的紀錄或敘述。希羅多德(Herodotus)被稱為歷史之父,他就波斯人和希臘人戰爭的起因和事件記錄他的看法。最後,歷史則成為一門科學、研究領域,歷史發展一系列的方法和概念,透過這些方法和概念,歷史學家收集過去事件的證據,評價這些證據,並就題目進行有意義的討論。歷史的基本作用是能讓你自己更容易了解自己所處時代的公共事務、國家情勢和趨勢。歷史著作的作用不僅使個人對變化和失望,對那些令人驚駭的事情有所準備,也向個人提供人類行為和組織的可能性的大致模式。
二、歷史學的研究範疇
A、研究範圍
傳統史學的研究範圍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外國,歷史學本身的歷史說明,至少到本世紀中葉以前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只有人類經歷中最狹小的政治部份,才為歷史學的研究對象與範疇。
B、歷史學的內容
歷史學的內容主要包含兩部份:
歷史學與國民的意識。歷史學與國民的歷史意識有直接關係,歷史的理解或看法,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基準、思考方式、行動原理發生關聯,通常以歷史意是一詞來表達,所以歷史學對國民意識有直接貢獻而參與社會。
楊聰榮:請各位同學給予回應
學科館員曾嬿容老師的上課簡報"資料收集的方法",內含論文收集的方式。該簡報已上傳至本站,請點選下列連結後,點"DOWNLOAD"。
http://2012rm.pbworks.com/w/file/52068749/%E6%9B%BE%E5%AC%BF%E5%AE%B9%EF%BC%8C%E8%B3%87%E6%96%99%E6%94%B6%E9%9B%86%E7%9A%84%E6%96%B9%E6%B3%95%2820120308%29.pptx
非常感謝提供 :) -林映均
佩環對於歷史研究法的想法:
確定問題:與一般的研究一樣,歷史研究首先要確定問題。應該看到,歷史研究的問題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興趣和價值觀。因而某種程度上,歷史研究是主觀的。但就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說,又是科學的。所以,有人認為歷史研究法結合了科學與藝術.有人研究發現,歷史研究的問題最基本、最常見的有五類:
第一,傳記、機構的歷史
尤其是某些運動的歷史;
第二,當前的社會問題
如當前大家都關心的平等和效益的問題;
第三,解釋以前未曾涉及的思想或事件
第四,舊資料與新歷史事實或解釋相結合
第五,修正歷史上的觀點
重新解釋其他人已經研究過的問題。
可以看出,第五類問題屬於層次比較高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知識和經驗搜集資料.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通過確定問題,進而搜集和評價資料,可將各種資訊結合起來,抽象出一般性的結論,即對研究問題進行分析和解釋。這就是歷史研究法四個基本的步驟。
歷史研究的目的
1. 了解以往事件的真相,並從中吸取成敗的經驗
2. 可作為解決當前問題的殷鑑,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3. 可作為預測未來的重要訊息
4. 可作為建構理論的基礎
5. 可作為改革的參考
補充使用歷史研究法的論文:
賴達清 (1990)。臺灣地區解巖後政治民主轉型之研究。中央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惠禎 (2004)。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意雯(1993)。<<數學傳播>>的歷史研究:1976-199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參考文獻
王文科 (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鄭英耀等 (2007)。高雄市95學年度國小推廣資優教育獨立研究課程教師指導手冊。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
蘇純慧--歷史研究法
一、歷史研究的基本概念
1. 歷史研究法是對過去發生的事件,做有系統的探討。
2. 研究者對蒐集的資料作客觀的評斷與解釋。
3. 歷史研究也可以採取科學、有組織的方式進行。
4. 透過歷史研究,可解決過去發生的問題,避免前車之鑑。
二、史料的運用
1. 史料的種類
a. 以內容區分:遺物、傳說、
b. 以型態區分:文件、口頭敘述、數量紀錄
c. 以來源區分:主要資料(遺物、文件、報導)、次要資料
2. 史料的考證
(1) 外在鑑定:由史料的外表來恆定史料的真偽。
a. 年代鑑定:產生年代為何
b. 作者鑑定:由誰撰寫
c. 辨別偽書
(2) 內部鑑定:依符合事實的程度決定該材料的價值
a. 記載者的信用程度
b. 記載者的能力
c. 記載內容的真實程度
3. 史料的引用
(1) 盡量使用原始資料
(2) 若有不確定,應查證後再引用
(3) 出處要清楚
三、史料的搜集與整理
1. 史料的蒐集
(1) 查詢期刊論文的參考文獻
(2) 查詢有名研究者的論文參考文獻
(3) 多閱讀相關論文、期刊、書籍
2. 史料的整理
(1) 依材料的先後順序處理
(2) 依各個變項來處理
(3) 中外史分開整理
四、歷史研究的步驟
1. 選定研究題目:需考慮史料是否充足,閱讀是否困難,挑選適合自己的程度
2. 確定研究問題
3. 形成假設:蒐集證據評估可能性
4. 蒐集與分類資料
5. 史料的考證:需經過外在鑑定與內部鑑定
6. 組織史實:在消化眾多資料後,必須將其整理歸納與分析
7. 提出結論與建議:在最後提供讀者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
五、歷史研究的應用與限制
1. 應以史料背景時空的觀點與現代的觀點進行分析
2. 充足的史料才來做可信的檔案
3. 史料不易蒐集完整
4. 研究時間很長
5. 需要有豐富的史學知識
清水龍哉 摘要 歷史研究法的探討
歷史研究法為以既存的歷史事實為研究對象的一種研究方法。其特性在教育研究上對象需是單一的,且具發展性的教育事實。其研究法重視歸納法,且特別強調史料的鑑定。
歷史研究法的適用範圍包括1.教育目的的演變2.政治與教育3.國家主意與教育4.經濟對教育的影響5.教育哲學的演進6.教育心理學的發展7.教育法的演進8.課程的發展9.宗教教育及道德教育10.正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11.初等、中等、高等、師範教育的發展12.公家教育及私人教育13.教育行政及視導的演進14.學校與進步。
歷史研究法的科學性
歷史研究需運用觀察法、歸納法、比較法、分析法和綜合法等科學性方法
歷史研究法的步驟
歷史研究的步驟大致分為問題擬訂、資料蒐集、資料鑑定、及報告撰寫等。
歷史研究是應用科學方法,敍述與分析過去的事件。
歷史學家需使用邏輯推論,補充可能未完整的報告。
歷史評判是評鑑主要資料而發。
因為歷史研究的獨特性具有發展性、延續性所以特別在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研究裡發揮作用。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