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清水龍哉 11 years, 9 months ago

11.(5/3)民族誌 (B)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李子平---教育研究的批判的民俗誌理論與實務指南

 

文章分析:

(一)批判性研究:

批判性研究重視研究者對現象的理解、社會脈絡的分析,批判性行動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是幫助人們觀察、覺知社會環境運作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洞察主流價值的框架,進而促成行動策略的改變。研究者和指導教授對所預期發現的事物進行訪談,這樣的過程可以大大的提高對自己研究偏向的敏覺度。

 

批判性研究的建議的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蒐集獨白式的資料以彙整基礎記錄

 

(2)  基礎記錄重建分析:

 

(3)  對話資料的產出:

 

(4)  發覺系統關係:

 

(5)  使用系統關係解釋研究發展

 

(二)民俗誌:

民俗誌又稱為人種誌或民族誌,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描述一個團體或一個種族的互動行為或生活方式,敘述他們如何行動?如何交互作用?意義為何?如何詮釋?透過這些過程了解成員的價值觀、信念、行為動機、發展和改變情形。民俗誌學者認為這種研究方法最能掌握研究情境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三)量化研究:

用來描述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泛的使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就是以用一個基礎去測量某些東西,並以數字形式表現。在媒介與文化研究中,量化方法包括,內容分析調查研究和某些檔案研究法,也因為它過於著重數字,所以常被質疑缺乏理論及批判性。傳統科學認為量化才是科學知識的形式。所有事物都能量化,但重要的是量化後的結果有沒有意義,能不能被別人接受。

 

參考文獻

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吳明隆(2001)。

溝通理性.生命關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楊深坑(1997)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萍 - 民俗誌的基本概念

 


Ethnography 原為社會人類學者以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評價,並以社會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劉仲冬,民85,頁173)。在質化研究中,民族誌研究成為社會研究的一種普遍的途徑,它被許多學科或應用領域所採用,如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地理學、組織研究、教育研究與文化研究等。其源自於對量化研究方法長期支配大多數社會科學的立場及應用社會研究領域的幻滅。而民族誌研究普遍上又被稱為「人種誌研究」或「俗民誌研究」。

 

民族誌研究者實際的問題

 

一個民族誌研究者實際的問題不在於「如何從事這些問題?」而在於「針對這難題,我能利用民族誌研究做出任何貢獻嗎?」(Wol- cott,1997,頁347)。民族誌研究適合回答關於「此時此地,正在發生些什麼?」的問題,而不適合回答「我們應該做什麼?」的問題(Wol- cott,1997,頁347)。

 

民族誌研究的基本假定是:

1.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一個意義交織的世界,這個「意義之網」乃是人在生活環境中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不斷羅織而成;

2.群體成員及個體行為都受文化脈絡的影響,這是成員共識形成的來源;

3.只有在相同生活情境中的成員,才能了解和互通各種符號的意義和分享價值觀(陳伯璋,民79,頁97)

 

民族誌研究的優點

(一)民族誌研究需設計一個相當完整的環境狀況,加之此種研究常需延續數個月,採取縱貫式的途徑進行,研究價值高。

(二)民族誌研究法比其它研究法,更易獲得新的見地與假設。

(三)根據觀察,自環境蒐集而得到的資料,建立的假設或理論較切合實際。

(四)由於觀察者開始研究時不採用特定假設,因此比採用傳統方法的觀察者更易留意不是期望中的現象,而有意外的收穫

 

參考文獻: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 (民7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增訂版),台北:南宏。

劉仲冬 (民85)。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Wolcott, F.(1997)Ethnography Research in Education. R.M. JaegerEdComplementary Method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WashingtonDCAERA pp.333349

 

 


彥廷摘要:民族誌

 

一、起源

  1. 二十世紀初的文化人類學者研究特定文化及社會的方式。

  2. Rivers 強調由經過訓練的觀察者直接進行密集田野工作,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一起過相同的生活;也提倡利用適當的 informants 蒐集當地文物、家譜、生活史,系統性的記錄。

  3. Malinonski 可說是民族誌的創始者;主張研究者要確知自己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對象共同生活。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可稱為民族誌實在論。

 

二、定義:

  1. Crewwell :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

  2. Wolcott 分析民族誌發現其中心要素:

    a. 作者使用描述並具有高層次的細節

    b. 作者非正式的敘說故事,宛如一個說書者

    c. 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團體中的行為

    d. 作者描述每一個人日常生活

    e. 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釋的

    f. 文章包含問題

 

  2. Wolcott also described an ethnography by listing what it is not: 

    a. Ethnography is not field technique. 

    b. Ethnography is not length of time in the field. 

    c. Ethnography is not simply good description.

    d. Ethnography is not created through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rapport with subjects.

 

三、假定:

  1.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一個意義交織的世界,這個「意義之網」乃是人在生活環境中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不斷羅織而成。

  2.群體成員及個體行為都受文化脈絡的影響,這是成員共識形成的來源。

  3.只有在相同生活情境中的成員,才能了解和互通各種符號的意義和分享價值觀

 

四、相關概念

   1. 參與觀察法

民族誌研究運用參與觀察蒐集一特定文化團體的資料。

 

  2. 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俗民方法論的目的是在了解人們如何將日常現象轉為「理所當然的知識」,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打破常規」的方式來探討人們如何「修補」常規受損的行動。

 

  3、民族誌與個案研究方法:

個案研究乃以一個整體的社會單位為觀察對象(一個人、家庭、社會團體、社會機構或社區)。其目標在瞭解接受研究的單位,重複發生的生活事象或重要部份,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以解釋現狀或描述探索足以影響變遷及成長諸因素的互動情形。而民族誌研究著重在對田野作長時間的觀察、記錄與訪問,進而詮釋與瞭解團體中互動的行為與意義。

 

五、資料蒐集

  1. 以參與觀察的方式蒐集資料,公然或祕密地參與研究對象的生活。

  2. 必須長時間參與,或以一對一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

  3. 收集任何可利用的資料,聚焦於研究問題的核心。

 

六、目的

學習以當地人的觀點看當地生活與文化。

 

七、影響

70 年代,受到後現代衝擊,民族誌強調以超現實主義撰寫,以對話式或多重聲音的敘述方式取代人類學家的獨白,強調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對話。

 

八、流派

  1. 古典民族誌(classic ethnography),以寫實主義似的觀點來從事田野工作及撰述,以一種西方霸權的心態來描述其他種族,似乎有現代化聚集理論(convergency  theory)傾向。

 

  1. 教育民族誌

    a. 發展自60年代,最早的研究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群社會學家研究醫學院學生的生活。

    b. 70年代以後,研究主題擴展至教育社會學、心理學等層面。

    c. 描述教育的情境及生產理論以評估教育方案,並提供教育情境豐富的描述資料。

    d. 標準有下列四項:問題的妥當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Problem)、民族誌學家的妥當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Ethnographer)、研究氣氛的妥當性(Appropriateness of the Research Climate)、期望完成研究的妥當性(Appropriateness of Expectation  for the Completed Study)。

    e. 民族誌對一份完成的論述適當的期望源自於以下兩方面:

      (i) 透過各種不同的技術取得資料,包含參與觀察等。

      (ii) 在真正難以參與的地方,或明顯變化異常複雜的地方,研究者應嘗試攫取一些不同的觀點,處理不同地位的個人賦予某些特殊種類的事件,使讀者有親臨現場的感覺,而非保持距離,只聽研究者的詮釋。

 

  3. 批判民族誌

    a. 傳統社會結構解說(accounts)中缺乏對生命個體的考量;文化說又過多強調生命個體卻忽略社會結構的限制。

    b. 批判社會學和民族誌兩股力量相互連結,一方面重視社會結構性限制和生命主題之間的辯證關係,另一方面強調生命主體與群體,在此辯證關係中所具有的相對自主性。

    c. 注入了對社會文化中潛藏意識型態的關心,企圖揭露優勢的社會結構及其所代表的利益

    d. 加強了理論、研究者、被研究者間的反身省思,藉以對所建構的「意義網」(webs of meaning)有更深層的理解

    e. 藉大量的深度對談、多元的論述方式,拓展分析的範疇

    f. Thomas:為何要進行批判民族誌

      (i) 個人的滿足(personal satisfaction)

      (ii) 知識份子的責任(intellectual responsibility)

      (iii)解放的潛能(emancipatory potential)

      (iv)倫理的義務(ethical obligation)

    g. 與民族誌比較

      (i) 民族誌傾向從當事人的觀點、採「寫實的敘述」(realist narrative)手法,來詳細的描繪所觀察的文化實踐。而批判民族誌則傾向一種深層的挖掘,指向社會概念背後的思想體系、社會規範與意識型態,及這些潛藏領域所形塑的意義、所造成的社會結構以及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

      (ii) 民族誌研究者進行田野研究時,必須要放棄個人「天真的現實主義」(naïve realism),常需要起自一種「刻意的無知」(劉仲冬,1996:176),持開放的態度學習新的規範、探索新的線索,以避免文化判讀上的誤解或專斷。批判民族誌則基於此,進而對研究者以及被研究者個人的「自我覺知」(self awareness)、「背景知識」、語言符號的使用進行批判反省。


 

黃雅寧心得『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Ethnography"原為社會人學者以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錄、評價,並以社會或人學的理論解釋此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所以一般稱為人種誌或民族誌研究法。

基本概 

(一)定義:民族誌是在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並解析其與

文化中的人、事、時、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響過程。

1.作者使用描述並具有高層次的細節。

2.作者非正式的敘故事,宛如一個書者。

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團體中的為。

4.作者描述每一個人日常生活。

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釋的。

6.文章包含問題。

(二)哲學基礎: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

(三)特質:民族誌研究的基本假定是:1.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一個意義交織的世界,這個乃是人在生活環境中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織而成。

2.群體成員及個體受文化脈絡的影響,這是成員共形成的源。

3.只有在相同生活情境中的成員,才能和互通各種符號的意義和分享價值觀。

民族誌的研究設計與過程 

一、民族誌的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民族誌研究肇始於一個問題或有興趣的主題,民族誌學家選擇的研究主題主導整個研究的努方向,民族誌學家如何解釋及定義問題的範圍通常反應研究是基礎的還是應用的定位。

(二)如何在目標族群中取樣,有個方法決定。第一:選擇麼樣的人和事情是納入研究的,研究者必須過掉對研究工作沒有幫助的資料來源。第二:選擇要研究的人和事情—也就是,這個源要對族群生活的瞭解是最有幫助的

(三))研究者角色:民族誌浸淫於情境之中,並從事現象的研究。研究者在交互作用的社會角色中,他紀錄觀察所得,並在脈絡的範圍內,與與者交互作用

二、民族誌的研究過程 

在民族誌的研究過程即是一連串「描述脈絡—分析主要事件—解釋文化為」的序列,例如研究什麼樣的社會情況、如何進行觀察此情況、在此狀況紀錄什等等。


 何庭仙 --- “ 民族誌 ”

民族誌即為描寫人類文化生活的一種記錄,民族誌與一般質性研究的差異,在於民族誌更注重人類學家探討的文化概念。

民族誌內容主要為相關人的訪問內容、檔案記錄的檢視、與衡量與訪問內容的可信度,從此內容,可找出特定團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並為關心大眾以及專業的同行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

民族誌特色在於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內容的開放心靈(open mind),然而這種特色並不代表其內容不嚴謹。而這些開放的特色散見於被訪問族群或團體的理論形式、範例研究設計、資料蒐集技巧、分析工具及一個特定撰寫的形式。

民族誌研究的研究設計 :

Ø研究設計 : 要有彈性,隨時要因應狀況而做改變。

Ø研究問題:對於研究者的研究問題必要是對研究者及被研究者是有意義的問題。另外,研究問題應該在限定的範圍之內,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

Ø研究對象及場地的選擇:

Ø研究者角色及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共同對研究產生影響,在彼此間相互教之的狀況下,研究者須具備解讀情境中互動模式的研究能力,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以提高研究的信度。

民族誌研究的優點 :

Ø民族誌研究需設計一個相當完整的環境狀況,加之此種研究常需延續數個月,採取縱貫式的途徑進行,研究價值高。

Ø民族誌研究法比其它研究法,更易獲得新的見地與假設。

Ø根據觀察,自環境蒐集而得到的資料,建立的假設或理論較切合實際。

Ø由於觀察者開始研究時不採用特定假設,因此比採用傳統方法的觀察者更易留意不是期望中的現象,而有意外的收穫。

民族誌研究的限制 :

Ø民族誌研究者需接受社會學或社會人類學領域完整的訓練,並具有敏銳及審慎的觀察力,否則將影響研究成果的品質。

Ø了解研究的環境,常需耗費大量時間、經費來從事觀察活動。

Ø觀察而做的紀錄冗長而複雜,量化不易,解釋也有困難。

Ø觀察是主觀的,難以查核其信度,觀察者的偏見或先入為主的觀念,可能嚴重影響研究的發展及詮釋的真實性,卻不易察覺。

Ø觀察者於研究進行時,需於第一時間內決定該記錄什麼、何者該省略,因此難免捉襟見肘,無法完整記錄。

Ø觀察者經常主動參與所研究的情境,可能造成角色衝突或情感過份投入,因而降低蒐集得到資料的信度。

 


周莉娜——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民族誌通常是指人類學家進行田野工作(field work) 、做田野筆記的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不管是作為一種方法或是作為這種方法結出的成果,均被國際上公認為人類學特有的一種崇尚客觀和描述的定性研究。教育民族誌(ethnograp hy in education 或educational ethnograp hy) 是教育研究者對“民族誌”這一研究方法的跨學科應用。教育民族志屬於微觀民族志,研究對象主要集中於學校這一典型的教育機構。民族誌內容主要為相關人的訪問內容、檔案記錄的檢視、與衡量與訪問內容的可信度,從此內容,可找出特定團體與組織之間的關聯,並為關心大眾以及專業 的同行撰寫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而民族誌學家則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研究的焦點放在人類思想和行為中較可預測的型態上。為了真實紀錄,1930年代後,民族誌的產生通常需要相當冗長時間的實際體驗。

     民族誌特色在於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內容的開放心靈(open mind)。然而,這種特色並不代表其內容不嚴謹。而這些開放的特色散見於被訪問族群或團體的理論形式、範例研究設計、資料蒐集技巧、分析工具及一個特定撰寫的形式。20世紀之前的 西方世界 為主的民族誌研究活動及內容多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或偏見。事實上,研究的問題、地區或人群的選擇本身就是含有偏見的。後殖民世界中的民族誌工作除了控制 偏見,將偏見集中焦點外,也經由多方檢證(triangulation),脈絡化(contextualization)及非主觀的方向 (nonjudgemental orientation)降低這些該學問偏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蘇純慧--教育民族誌

壹、 前言

1. 民族誌研究已變成社會科學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如人類學、社會學。

2. 主要目的是掌握研究場境中當地人的觀點,從當地人的視野與角度看他們的文化生活。

 

貳、 民族誌的基本概念

一、 定義

1. 民族誌是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群體中人的生活方式,包含人、事、時、地、物。

2. 作者必須長時間參與,或是一對一的訪談。

3. 民族是是一項產品也是一種過程,了解團體間的互動關係。

二、 哲學基礎

1. 本體論:民族誌研究認為人類的行為透過與他人的互動產生相互主體性。人與人之間除了和諧,也充滿衝突與對立。

2. 認識論:以符號互動論為基礎,由與他人不段切磋協商而達到日常生活的共識。

3. 價值論:在溝通中為了避免錯誤型態,應該要有價值理性。當價值產生衝突與對立時,藉著溝通與妥協解決。

三、 特質

1. 研究問題

民族研究者必須有摸索的自由,並且能夠對議題有興趣或持續關注。大多數的民族誌研究者會把重點放在新的議題上。

2. 研究環境

民族誌是人的網絡,研究者必須深入田野蒐集資料,長期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環境應該是自然未經設計的,才能獲得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3. 研究者

研究者就是民族誌的研究工具,主要研究者應多做訪談與觀察

 

叄、民族誌的研究設計與過程

一、民族誌的研究設計

(一) 研究問題

1. 問題主導整個研究方向

2. 不可帶有成見

3. 從廣泛的問題開始進行觀察

(二) 研究對象與場地選擇

1. 研究者必須過濾與研究無關的資訊

2. 研究對象可以是一個或數個部落,與大小無關

3. 場所必須有利於研究者觀察,可以從先前研究的資料中選擇適合的場所

(三) 研究者腳色

1. 研究者紀錄觀察所得,並與參與者有所互動。

2. 研究者必須以流利的語言與被研究者溝通,建立人際與社會關係

3. 研究者可以是某學科的學者,或是文化參與者本身。

二、民族誌研究的過程

1. 以「描述脈絡─分析主要是件─解釋文化行為」的序列為主。

(1) 研究、觀察、紀錄社會狀況與文化領域

(2) 以何種角度觀察、紀錄、描寫。

2. 一般社會科學量化研究為直線形,而民族誌研究為循環型。

(1) 閱讀前人資料,進入研究現場

(2) 蒐集、分析、解釋資料

(3) 討論與分析報告

(4) 再次循環

 

肆、民族誌的分支

一、教育民族誌

1. 定義

(1) 受各學科影響,而形成一個跨學科的結合

(2) 描述教育的情境與生產理論以評論教育方案

(3) 研究人的生活與教育的關係

2. 教育民族誌的標準

(1) 問題的妥當性:一開始是隨意摸索找尋有興趣的問題。

(2) 民族誌學家的妥當性:利用高度的觀察力與敏銳力對跨文化情境作一番了解

(3) 研究氣氛的妥當性:考慮到時間與成本的經濟效益,可選擇性地使用民族誌研究。

4. 期望完成研究的妥當性

(1) 利用各種技術如參與觀察,來取得資料

(2) 再難以處理的部分應該要讓聽者有臨場感,而非僅僅是遠看研究者敘說。

二、批判民族誌

1. 重視社會結構性限制和生命主題之間的辨證關係

2. 強調生命主體與群體

3. 注入了對社會文化中潛藏意識形態的關心

(一) 進行批判民族誌的理由

1. 個人的滿足:提供方法整合專業與私人地位,批判性的思考也提供的不同於以往的看法。

2. 知識份子的責任:挑戰已承認的想像,讓知識份子反省其良知和社會活動。

3. 解放的潛能:引導我門挑戰不必要的社會支配模式,解放對科學固有的觀念。

4. 倫理的義務:每個人應受惠於公平的付出,提倡非暴力,不應該讓文化抑制人的潛能。

(二) 民族誌與批判民族誌的不同

1. 民族誌傾向以當事人的觀點作事實性的描述,批判民族誌則是注重挖掘背後的價值,社會規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等所造成的問題。

2. 民族誌研究者在田野調查時應該要刻意的無知,持開放的態度搜尋新的資訊。批判民族誌研究者則必須要有個人的專業,才能兌現象進行批判。


 

 

袁慧敏:讀劉仲冬〈民族誌研究法及實例〉

 

民族誌研究法的出現是提供過去社會科學抱持的客觀態度的不同觀察角度,主觀與完整是研究者秉持的態度。

研究者被要求學習研究對象的思考模式,全程參與,將研究對象看世界的方式表現出來。

 

◎方法論

1.發現行為者建構的社會真實,解釋意義

2.知識的產生建立在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二種不同的文化中,產生詮釋

3.研究者的心要淨空,要認清自己

4.具備同理心

5.追求知識熱誠

6.外人建構此意識系統,找尋文化原則。

 

◎操作方法

1.研究設計:先存有寬鬆的疑雲問題

2.研究問題:問題一直處於修改狀態中,

3.樣本

4.資料蒐集:觀察、訪談、利用現有資料、蒐集生活史

5.資料分析:比較、想像、分析性思考與概念化。詳細分類的登錄比較形成理論。

6.可信度


清水龍哉 摘要 教育民族誌的介紹

 

人種誌或民族誌研究法:原為社會人類學者以參與觀察的方法,對特定文化及社會蒐集製作資料、紀錄、評價,並以社會或人類學的理論,來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一種研究方法。它在社會與文化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地理學、組織研究、教育研究與文化研究等領域被採用。其特徵為參與人的日常生活,且驗續一段時間,觀察發生什麼,傾聽訴說什麼,探求質疑什麼。

 

民族誌定義:民族誌是在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

哲學基礎: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

特質:

  研究問題:民族誌研究旨在發現理論,而非驗證理論。

  研究環境:藉著資料關鍵人進入田野中蒐集活生生的資料,其研究情境是自然的。

  研究者:主要研究者是分析並撰寫報告的人,如何避免研究者的主觀與意識型態影響研究的  

  真實建構,為民族誌研究的重心。

民族誌的研究設計與過程

  民族誌的研究設計

    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定義是民族誌學家想知道的說明,問題或其定義是研究努力的原動 

    力,問題應先於研究方法的選定。

    研究對象:在民族誌的研究中研究對象只限一個或幾個原始部落,樣本德大 

    小根本不成為問題。

    研究者角色:外在於研究,為某一學科的學者、內在研究,為文化的參與者、外在與內在    

    角色之間的共同角色

   民族誌研究過程:1.研究什麼樣的社會情況2.如何進行觀察此情況3.在此狀況紀錄什麼4. 

   這狀況下觀察什麼5.在此狀況下看到什麼文化領域6.運用什麼特定觀察7.用什麼將所觀察

   的分類8.使用何種更精準的角度觀察9.這些觀察由什麼組成10.出現何種主題11.產生什麼 

   文化特徵12.如何描寫民族誌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佩環對於民族誌的方法論心得

 

一、發現的邏輯:發現知識,而非驗證理論。

二、依賴兩種文化經驗的對照,研究者以自身原有的「背景知識」為基礎,去詮釋在被研究的文化中所觀察到的經驗:
•時時警覺自身的「偏見」
•專業的超然和移情的介入之間的分際
•放棄天真的實在論(naïve realism)信念
•田野的知識是在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動過程中建構的
•民族誌的工作是發覺行動和事件對當事者的「意義」

 

--------

映均上課心得

感謝老師這次給大家作論文計畫書以及上台報告的機會,誠如老師說的,多次的演練對於報告時的重點及時間都能有更好的掌握,可惜因為時間的因素,老師是以小組的形式給大家提供建議並開放同學提問,如果在之後的演練可能給予每個同學個別的建議和開放同學提問,對大家一定會更有幫助!

以下為老師對同學們的建議整理,如果同學們有其他增補指正,還請不吝指出 :)

 

1.作論文大綱時應該要有時間表,可運用圖表方式(例如甘特圖)呈現。

2.格式為基本要點,務必注意格式

3.研究題目應該清楚,不要忘記作關鍵字和摘要

4.報告時最好開門見山,直接說明重點,在時間不足的情況下也能從容下台(務必注意時間的掌控)

5.研究方法、文獻探討應該完整,做到書目、引用、資料的完整,對論文計畫有正面加成效果

 

------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