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仁萱 12 years, 3 months ago

12.(5/10)行動研究 (C )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清水龍哉、林佩環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陳美萍-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的行動是指『反省的實務工作者』的行動(Schon,1983),至少包括:診斷問題、.選擇方案、尋求合作、執行實施、評鑑反應。行動研究的特質:意圖的行動、有訊息資料作為依據的行動、專業承諾的行動。

 

行動研究法的兩大理論基礎,分述如下:

 

(一)行動研究的實務反省(practical reflection)

行動研究至少包括診斷問題、選擇方案、尋求合作、執行實施與評鑑反應等五種不同的實務行動。上述這些行動區分,可以協助實務工作者辨別行動研究的實務行動之不同層面反省思考模式(Schon,1987)。

 

 

(二)行動研究的批判解放(critical emancipatory)

行動研究的批判解放觀點,主張學校教育實務工作者有能力從學校社會組織體系的結構運作當中,獲得行動的解放。

 

行動研究的目的

l   增進教育實務工作者因應教育實務工作情境問題的能力。

l   增進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教育專業理解。

l   協助獲得『教育實務工作者即研究者』的教育專業地位

 

教育行動研究的主要歷程

l   陳述所關注的問題

l   研擬可能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行動方案

l   尋求可能的合作伙伴

l   採取行動實施方案

l   評鑑與回饋

 
 黃雅寧心得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PlanningActionObservationReflection

 行動研究是由情境中的人針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教育上的行動研究起於教室實務工作者每日教育工作中實際產生的問題,是一持續不斷的研究循環過程與努力,研究者致力於行動與反思間的緊密連結。其宗旨在改善實務,不在產生知識。是在實務工作中試驗想法,改善現狀,並透過行動研究增進實務工作者的知識與專業。行動研究的循環階段為:計畫、行動、觀察、反省。實務工作者先尋找一個研究起點、問題,釐清問題或困難所在的情境,發展行動策略並付諸實踐,並有不斷反省、檢視行動的循環過程,最後公開行動策略知識,亦即教師行動實踐知識。

 

何為行動研究 

1.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以科學方法,研究他們自己的問題,以期對他們的決策和行動有所引導、改正並加以評價的過程(J.Collier)。

2.行動研究,是指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件合作事業上的方法(K. Lewin)。

3.行動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領域謀求革新的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種團體法,注重團體歷程與團體活動,還特別重視行動。尤其是實際工作人員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行動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驗證真理,謀求進步。在教育方面,它是行政、課程、教學各方面謀求革新的重要方法(李祖壽)。

4.行動研究是「行動」和「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亦即,情境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尋求實際問題的解決(陳伯璋)。

 

目的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以收即時應用之效。行動研究的目的不在追求基礎知識,也不在尋求大量事例的通則,或將研究發現應用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以外的其他方面。換言之,行動研究的焦點在於即時的應用,而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遍的推論,只考量切近情境中的問題,注重立即的應用。

 

行動研究的領域 

1.組織的行動研究 :常採用參與式行動研究

2.社區發展的行動研究 :探討社會問題的成因,實驗新的處理方法

3.教育的行動研究 :是小規模的行動研究,而且可成為文化的革新。

4.護理的行動研究 :利用行動研究從事護理分析、改善解決方法


李子平---認識行動研究

文章摘要:

壹、行動研究的歷史

一、1930年代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win)所提出,來鼓勵社會工作者運用研究以促成社會的改變。

二、1940年和1950年代曾廣泛被使用。

三、1950年代(Corey)將行動研究的模式引進教育研究中,鼓勵教師在教學實務中成為一個研究者,改進自己的教學。

四、1960年代由於「量化研究」興起,使得行動研究有衰退的現象。

五、1970年代英國在教育上開始發展行動研究,強調它是可量測學習成果的預先計畫書。

六、1980年代初期(Schon)提倡「反省」的觀念,行動研究再度抬頭。

七、1980年代中期行動研究才廣為興盛。

貳、量化研究

      這個名詞,用來描述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廣泛的使用於社會科學的研究上,就是以用一個基礎去測量某些東西,並以數字形式表現。在媒介與文化研究中,量化方法包括,內容分析調查研究和某些檔案研究法,也因為它過於著重數字,所以常被質疑缺乏理論及批判性。傳統科學認為量化才是科學知識的形式。所有事物都能量化,但重要的是量化後的結果有沒有意義,能不能被別人接受。

叁、質性研究

      是一種避免數字、重視社會事實的詮釋。資料收集過程較偏重在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與被研究者做持久的接觸與互動,從這些互動經驗中來收集全面式的資料。透過個案研究、個人生活史、歷史回溯、訪談、觀察、互動或視覺等資料,來進行完整且豐富的資料收集過程,進而深入了解研究對象如何詮釋社會行為之意義。自然的情境中,透過與被研究者密切的互動過程,透過一種或多種的資料收集方法,對所研究的社會現象或行為進行全面式的、深入

 

肆、行動研究的特徵

一、行動研究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

二、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參與,而且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有時也會透過專家的協助。

三、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而且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改、創造。

四、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的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可獲得改善外,亦可提昇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

七、行動研究所獲得結論只能運用在與研究者有關的情境,不適合作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伍、行動研究的優點

一、能廣泛運用至教育各層次和各領域-如學校行政、課程發展、教學方法、學習策略、態度價值、社區關係等。

二、能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三、促進教師從事教學革新的能力-藉由不斷的監督、反省、發現、修正、行動,進而發現教學上的潛在問題。

四、它提供教育合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行動研究強調伙伴關係,不是單獨行動,採合作方式進行。

陸、缺點:(摘錄自-行動研究法黃素貞)

(一)研究設計較不嚴謹:由於研究的取樣,資料處理較為簡易,而且有關變項的控制也較鬆散,所以研究的內在、外在的效度都低,很難將研究的結果推廣應用。

(二)人員協調困難,分工合作及協調不易:教師和學者專家的時間、工作分配不易,例如學者專家可能會左右教師的想法和做法。除此之外,還有教師在蒐集資料上也可能受到上級或其他同事的阻礙,無法得到確實的資料,因而影響到研究的品質。

(三)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研究與教育工作的角色。

(四)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言:由於實際工作者又是研究者,是否能很客觀而正確地診斷出問題進而研究,實在是一大疑問,而且由於研究過程中大都是技術的考量,很難有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機會,所以可能會形成研究的自行應驗效果,這對問題的解釋並無太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

 

本文原出處:什麼是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台北縣立江翠國小張萬居老師(http://dns.ctes.tpc.edu.tw/~goko/math/actionpage/action.ppt)


蘇純慧---《行動研究》

一、定義

1. 行動研究的基本概念是一方面整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另一方面直接運用研究發現,同時結合社會科學的實驗方法與社會行動,以反映主要的社會問題。

2. Holter Schwartz-Barcott(1993)對行動研究的定義上更加重了民主參與和理論發展。認為行動研究有四個特性:(1) 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合作(2) 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3)改變實際狀況(4)發展理論。

3. 目前行動研究者的重點在強調「增加覺醒」與「賦加權力」,找出研究者與參與者的合作方式,讓參與者變成行動者。

 

二、行動研究的發展與範疇

()組織的行動研究

  有關「組織」的行動研究方面,研究者常常採以「參與式行動研究」來進行,它是讓組織內的人們主動參與者個研究的過程,從最初的設計、行動意涵的討論到最後的結果呈現。

()社區發展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在社區發展的應用起源於1960年代,當時為了解決美國貧窮的問題,嘗試以一社會實驗,讓資源集中於最重要的地區,探討社會問題的成因。這種取向適合應用社會科學知識及研究技術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目標。

()教育的行動研究

    Corey是美國教育界行動研究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教育的行動研究可以做為縮小理論與實務差距的手段,它反映一實務的形式且可成為文化的革新。

()護理的行動研究

    當代護理學者Meyer將行動研究納入護理學,根據規劃、行動、觀察、反映四個步驟形成護理行動研究模式的基礎。

 

三、行動研究的基礎

()實驗型態

    以科學的方法探討社會問題,由研究引導實務改變被視為理性的活動,可被規劃與控制。

()組織型態

    核心在於克服改變、創造富生產力的工作關係。研究者與參與者共同確定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及可行的改變措施,是一種互相合作的模式。

()專業型態

    根植於實際的機構,反應新專業的抱負,如法律與醫學結合。

()賦加權力型態

    與社區發展模式緊密相關,以反壓迫的姿態為社會的弱勢團體努力,可結合欲解決問題的理論與實務,並協助參與者確認問題,提升合作的共識。

 

四、行動研究施行的原則

() 以教育為基礎

() 視個體為社會團體成員

() 以問題為焦點

() 包含改變的介入

() 目的在於改進與參與

() 研究、行動、評估相互連結,是一循環的過程

()建立研究關係,參與者包含在改變的過程

    1. 合作模式 

    2. 支持模式

    3. 分離模式

 

參考書目: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2。


彥廷摘要:行動研究

 

一、起源

1930 年代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win所提出,來鼓勵社會工作者運用研究以促成社會的改變。另一說 1933 年至 1945 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局局長的 J.Collier,與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與非印地安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該局內的同仁與局外的一般人士共同合作進行研究,並將這種研究方法稱為「行動研究」。1940 起行動研究曾廣泛被使用,1950年代 Corey 將行動研究的模式引進教育研究中,鼓勵教師在教學實務中成為一個研究者,改進自己的教學。1960年代由於「量化研究」興起,使得行動研究衰退;但 1970 年代英國在教育領域又開始發展行動研究,強調它是可量測學習成果的預先計畫書。 1980 年代初期,Schon提倡「反省」的觀念,行動研究再度抬頭。 1980年代中期行動研究再度廣為興盛。

 

二、定義/特徵

__1. 諸家說法:

____a. J.Collier: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以科學方法,研究他們自己的問題,以期對他們的決策和行動有所引導、改正並加以評價的過程。

____b. K. Lewin:行動研究,是指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件合作事業上的方法。

____c. 李祖壽:行動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領域謀求革新的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種團體法,注重團體歷程與團體活動,還特別重視行動。尤其是實際工作人員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行動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驗證真理,謀求進步。在教育方面,它是行政、課程、教學各方面謀求革新的重要方法。

____d. 陳伯璋:行動研究是「行動」和「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亦即,情境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尋求實際問題的解決。

____e. 黃光雄、簡茂發綜合各派的說法,認為Action research是小規模的介入實際情境,對當前事務中獨特問題的探究;通常由直接涉事的那些人負責執行,並對此一介入的效果作嚴謹的檢查,旨在促成某種獨特情境的改變。…這種由工作者共同參與,謀求工作情境中當前問題之解決,評價並導正決定和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法。

 

小結:行動研究就是由實務工作者,針對工作場所的特定問題進行研究,並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採取有計畫的行動,來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

 

__2. 行動研究的特徵:

____a. 研究焦點

行動研究以解決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

行動研究結合了對問題的「研究」與「解決」

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特殊性

行動研究關切實際情境中的特定問題,同時其研究的對象也是特定的某一群人,不必考慮其代表性。

 

____b. 參與人員

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多為實際工作的人員

從事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行動研究有時需仰賴專家的協助,唯專家只是從旁指導

 

____c. 研究過程

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真實的工作環境

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採取共同計畫、執行與評鑑的方式進行

行動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計畫

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而且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改、創造。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像基本研究那樣嚴謹。 (假設、文獻探討、抽樣、測量、資料分析)

 

____d. 研究價值

行動研究獲得的結論只應用在工作進行的場所,不作一般理論性的推論

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使現狀獲得改進之外,同時也使參與研究的實際工作人員獲得專業的成長

評論行動研究的價值,側重於對實際情況所引發的改善程度,而不在於知識量增加的多少

 

三、假定/理論基礎

__1. 實用主義(pragmatism)

__2. 批判論(critical theory)

__3. 行動理論(action theory)

____由 Parsons所提出,他認為行動具有下列特徵: 

____a. 是一個(組)為達目的的行為;

____b. 行動必須發生在環境或情境中;          

____c. 涉及到行動者個人的動機、能力與精力;

____d. 行動並非單獨產生的,而是整個社會的一環。

 

四、相關概念

 

五、資料蒐集/研究流程

__1. 確定研究問題及其重點

__2. 與相關人士討論初步計畫

__3. 參考相關文獻

__4. 決定研究方式(觀察、訪談、問卷、照片、錄音帶、 錄影帶、文件分析等)

__5. 進行資料收集

__6. 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

__7. 提出改進建議研究報告

__8. 進行經驗分享

 

六、目的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以收即時應用之效。行動研究的目的不在追求基礎知識,也不在尋求大量事例的通則,或將研究發現應用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以外的其他方面。換言之,行動研究的焦點在於即時的應用,而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遍的推論,只考量切近情境中的問題,注重立即的應用。

 

七、影響

 

八、流派/研究領域

__1. 組織的行動研究

__2. 社區發展的行動研究

__3. 教育的行動研究

__4. 護理的行動研究

 

九、優勢與限制

__1. 能廣泛運用至各層次和各領域。

__2. 能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__3. 促進研究者革新其工作流程,藉由不斷的監督、反省、發現、修正、行動,進而發現工作的潛在問題。

__4. 提供合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行動研究強調伙伴關係,不是單獨行動,採合作方式進行。

__5. 行動研究結果常流於「微觀」,忽視社會脈絡。

__6. 行動研究常限於個別工作者之間的合作,而非整體機構與機構間的協同,忽略了組織文化、政策與制度。

__7. 「效度」與其他方法論的問題尚未解決,研究的取樣,資料處理較為簡易,而且有關變項的控制也較鬆散,所以研究的內在、外在的效度都低,很難將研究的結果推廣應用。

__8. 工作者未必具有實施動力;若是因上級指示或制度要求進行研究,研究者缺乏成就感,研究可能成為工作的額外負擔。

__9. 人員協調困難,分工合作及協調不易:教師和學者專家的時間、工作分配不易,例如學者專家可能會左右教師的想法和做法。蒐集資料上也可能受到上級或其他同事的阻礙,無法得到確實的資料,因而影響到研究的品質。

__10. 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研究與工作的角色。

__11. 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言:由於實際工作者又是研究者,是否能很客觀而正確地診斷出問題進而研究,實在是一大疑問,而且由於研究過程中大都是技術的考量,很難有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機會,所以可能會形成研究的自行應驗效果,這對問題的解釋並無太大的幫助。


 袁慧敏─行動研究

2012.5.10

◎行動研究綜述:行動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往往不能被預期,所以要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可能,研究者也會從中習得技術等知識。人的研究是複雜的,以教育研究為例,傳統的教育研究是「解釋、預測與控制的現象」,以操縱變項來考驗假設。但行動研究者因了解人的複雜性而不去操縱變項,只專心於採取行動。

教育研究法分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前者以掌握變項數目少為主,決定因果關係;後者以敘述的方式進一步蒐集資料以說明事情的意義,可多找樣本。研究問題定後關係到研究方法的取捨,行動研究使用敘述的方式。

◎行動研究的定義:在教育研究方面而言,對在教學環境中所有人士進行有系統的探究。行動研究的步驟分為定焦點、找資料、分析、設計行動研究計劃。

◎起源:KURT LEWIN提出,目地在改善現階段的狀態

◎學理基礎:1.批判行動研究:依據批判理論與後現代主義理論發展出來,批判理論的基本目標→對啟蒙過程的興趣,從傳統原則解放的興趣、專制於改個的過程;另外受到後現代主義的影響→真理是情境的、有條件的,事實由經驗所發展出來的。批判研究便是給研究者權力去省視理所當然的老方式。2.實用行動研究:重視如何去探討行動研究的過程

◎目的與理論:在對現象均採取批判的立場時,提出計劃改善現象,也透過如此來達成研究者的專業性。

◎對實務的影響:當教師成為研究者時,要找出原則是什麼,在行動研究中成為假定的目標,但研究者往往找不出對現實環境改善的方法。

◎行動研究有權威性、說服力:研究者本身透過正當的管道蒐集沒有人比他更瞭解的資料。

◎行動研究有關聯性:作者以不同的二個案例說明研究結果總結出教室生活的特徵,也是產生可預測的空間。可預測是研究的目的,研究者會利用可預測的結果實行到欲改善的環境中。教師在尚未投入行動研究中,對研究結果往往難以接觸。

◎行動研究成為教學實務的一部分:步驟:熟悉過程→定焦點領域→蒐集資料(上課、總結資料)→資料分析(反省)→結論(提出對下次的課的看法),研究者的信念:尋求同僚的支持,確信自己在做有價值的過程。

◎行動研究的過程:以KURT LEWIN的架構為例,行動研究是循環的過程,關注當下的行動領域,商討產生計劃,實行計劃,修正計劃,再次實行計劃。

 

◎行動研究的研究者本身並非單純的觀察者,而是現象的主導者,或是重要的介入因素,目的是要改善現象。


 
何庭仙 --- “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由實務工作者,針對工作場所的特定問題進行研究,並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採取有計畫的行動,來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

行動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解決眼前具體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在於建立一套有系統的理論,遂為教育工作者所重視,透過此種方法的運用,可以幫助學校提昇行政效率、強化教師進修效果、增強班級經營效能、增進學生輔導管理成效、協助課程修訂、激勵教材教法革新等方面,對於整體教育效能的提昇,是有其實質的功能。

行動研究的特徵 :

  1. 行動研究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
  2. 強調實務工作者的參與,而且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有時也會透過專家的協助。
  3. 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而且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改、創造。
  4. 行動研究的情境就是實務的工作情境。
  5. 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6. 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實務工作情境可獲得改善外,亦可提昇研究人員的專業知能。
  7. 行動研究所獲得結論只能運用在與研究者有關的情境,不適合作理論上的一般推論。

行動研究的優點 :

  1. 能廣泛用之教育各層次,從班級、學校到教育行政機關,和各領域從行政、課程、教學到輔導均可。
  2. 能夠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3. 能夠增進實務工作者專業成長,使其更具有能力。
  4. 提供教育合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

行動研究的限制與缺點 :

  1.教育行動研究結果常流於「微觀」。

  2.「效度」與其他方法論的問題尚未解決。

  3.教師缺乏實施動力。

  4.研究設計較不嚴謹。

  5.人員協調困難,分工合作及協調不易。

  6.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研究與教育工作的角色。

  7.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言。

參考書目: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伯璋(1988)行動研究法。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教育問題研究。

 


周莉娜——行動研究報告之撰寫

研究報告就是要表達

1. 在場域裡發現是什麼問題

2. 如何嘗試解決問題?曾經試過哪些方法或策略?考慮過哪些事情?

3.最後的問題解決為什麼?

4.在這個過程體會和心得是什麼?

 

論文的呈現方式:有一定的格式

一、緒論(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設計(方法論、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工具、資料分析方式)

四、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五、結論與建議

 

行動研究文獻探討

-          文獻探討對行動研究的意義

-          理論基礎

 


 

佩環---行動研究的意義 

 

實務觀點而言、它是實務工作者對實際工作情境,採取具體行動並進行研究,改進實務工作。

反思觀點而言、在於鼓勵實務工作者,從實務工作當中進行反思。

專業觀點而言,在透過行動,進行實際工作的研究,增進專業活動的品質。

專業團體的觀點,行動研究在於支持實務工作者及所屬的專業團體,能夠有效的因應實務工作挑戰,以反省思考、創造改革的方式,因應實際工作情境

 

以下提供蔡清田對於行動研究所闡述的主要特徵:

(一)以實務問題為主要導向

(二)重視實務工作者的研究參與

(三)從事行動研究者的人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

(四)行動研究情境就是實務工作情境

(五)行動研究過程重視協同合作

(六)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

(七)行動研究的問題具有情境特定性

(八)行動研究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反省彈性計畫

(九)行動研究所獲得的結論,只適用於特定實務工作情境的解放,其目的不在於作理論上一般的推論。

(十)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可改進工作情境之外,同時也可以使實際工作人員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促進專業成長。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映均上課筆記

 

行動研究
教育研究範圍中,行動研究是許多人採用的方法,因為與實踐有很強的關係,例如設計某教學法,直接使用來驗證是否有效
將行動和研究結合,先提出想法→實際行動
行動研究者把研究成果應用在工作中→研究實行
以問題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採取實際行動 (例如社工系)
發現問題─組織問題─執行─診斷─修正─解決
發展新理論→沒有一套現成的理論可以套用,期望就此解決社會問題。
需注意的是,要有批判性的反省,就目標而言,不僅是詮釋性,更具批判性,具積極進行改變或改革的建構
每個社會問題都是獨特的,有其特殊性
但是不應該要每次都親身參與,須注意研究倫理EX研究殺人犯心理狀態並不需要殺了人才能做研究,參與研究要參與到何種程度?不是每種
研究都需要使用行動研究,最多使用參與觀察即可(並非實際行動者。EX東海研究生的特種行業研究)
行動研究VS參與觀察法→參與觀察法是在於觀察既有的事件人物,行動研究對像不僅是/不是既有的事件人物,而是有想法的實踐目標
個案研究─了解個案的特殊性

 

 

活動快報

6月3日 台灣無國籍者的困境與問題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