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1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林彥廷 12 years, 3 months ago

15.(5/31) 總合研究法 (C)

 

 


 

本週版主


由負責報告組別全體擔任版主並選出一人做為
輪值主席

 

陳美萍、何庭仙、清水龍哉、周莉娜、林佩環、林映均、雅寧

 

 

書目整理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
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上課筆記


上課內容與討論 Lecture and Discussion
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
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李子平 ---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1)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iesof Southeast Asia Tim Bunnell* Lily Kong** Lisa Law***

吳幸玲**** 林潤華*****

 文章摘要

本文原為英文發表文章詳見於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Volume 6, Number 1, Pages 135-149 (2005年2月由Taylor & Francis出版)是該期刊國家報告 (Country reports) 專題所發表的文章原作者們希望能譯成中文以增進本文在華文地理學界的流傳及促進亞洲地理學界的交流、反省與刺激作者們的想法詳見本文結論。經雙方編輯委員會同意下同時以中文譯文方式刊登。

本文概觀英文期刊中過去二十年來關於何為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的討論。我們策略性地選擇了兩大主題以協助我們統整大量的資料。兩大主題分別是(1)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2) 建構認同。前者強調不同的政治包括國家發展的政治、文化場所的政治、都市變遷的政治以及全球地方的政治。後者強調女性、流動與差異的議題。

 

論述架構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與認同的建構

第一步我們先以「社會 (social)」、「文化 (cultural)」與東南亞個別的國名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第二步則在第一步搜尋結果的基礎上再針對下面的關鍵字作進一步檢視「空間地方 (space/place)」、「地景 (landscapes)」、「都市化 (urbanisation)」、「宗教 (religion)」、「種族 (ethnicity)」、「國家 (nation)」、「觀光 (tourism)」、「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性別 (gender)」、「移民 (migration)」、「人口 (population)」與「社會群體 (social groups)」(例如老人、青少年、幼童)。然後根據最後挑選出的文本策略性地鎖定兩大主題以協助我們整合大量的資料包括 (1)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 (2) 認同的建構。

 

國家發展的政治 (Politic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國家建設的實質研究無論是基礎建設的發展或經濟的轉型在競爭的社會與文化地理學中已經是相當豐富。正如其他地區東南亞的國家發展計畫經常是以達至區域一致性作為理想目標。促進一個更「均衡的」區域分配並且將發展較「落後」的地方 (與人民)併納入國家的「主流」當中。

 

全球地方的政治 (Politics of the global-local)

在一個全球相互連結的時代中所謂的「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 議題形成地理學在轉型政治研究上的最後一個面向。當對於文化全球化的「抗爭」在馬尼拉和曼谷這一類的城市成為普遍的政治訴求時 (Erhard and Korff, 1995)地理學者也在其中以「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 的概念來抵抗全球「外部」(outside) 與地方「內部」(inside) 的簡化對立 (Kong, 1996c)並且透過國家、人口與全球資本之間的連結分析後揭露出更為複雜的文化變遷地理 (Ong, 1999)。

建構認同

另一個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地理的討論主流是區域內的認同建構。這一類的研究致力於多種社會群體的生活地理 (lived geographies)例如家務傭工、觀光導遊、街童、性工作者、移民客工、HIV/AIDS帶原者、外籍員工等等這說明了東南亞國家社會已經捲入急速的經濟轉型過程。

 

彥廷摘要:

應用人類學角色

人類學家進行田野研究的甘苦談

一、研究對象

1. 研究對象可能成為你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

2. 無意間的文化衝突可能造成文化災難累及研究對象。

3. 成為研究對象的朋友隨時會找你幫忙而忽視你的私人空間。

 

二、自身社群

1. 應當改變的組織機構受制於官僚作風故步自封。

2. 認同研究成果的人在推廣過程當中遭到打壓。

 

誰在冒險?邁向協同研究

1. 質性研究的第一個步驟,研究者必須著手檢視自己的背景知識、經驗、偏好或傾向,並誠實檢視自己是否抱持任何未經事實檢驗的的預期結果。

2. 身為研究者,應該首先考量關照訊息提供者的權益。這是研究者最重要的倫理守則。如果沒有建立和訊息通報者的關係,就不可能完成有實效的研究。

3. 研究者應當將自身的偏好開誠佈公的交代,對研究的所有反應進行系統的檢視。

4. 讓協同研究者參與意義詮釋、協商或修正的過程。

5. 同樣的情境落在研究者自己身上時,就會變得無法接受。

6. 對於第一線的老師來說,抽象量化的資料乃是沒有面目的資料,無從將學生的真實面貌呈現出來。

 

 


袁慧敏協同研究

協同研究當研究者要瞭解某件事進行的過程與結果在遵守研究倫理規範的前提下研究者與事件參與者進行聯繫告知參與者研究計畫的主旨與目的。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不會參與事件本身的進行只紀錄事件的過程事件的紀錄就是一個資料研究者將事件紀錄加以分析以得出結果。但研究者與同樣與研究參與對象之間在研究結果出爐後可能產生與研究前有不同的共識研究參與者與事件本身的關聯性很難做區分以及研究者參與者不認同研究結果導致研究結果可能無法呈現為了避免此情況發生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本身的事前溝通與信賴感的建立需要下工夫。

協同研究的應用似乎多運用在透過事件過程中找出影響的因素對歷史研究上的運用性不大但歷史研究卻可以利用研究結果成為文獻參考。


 

蘇純慧總和研究法

 

《應用人類學角色》

  1. 俗民誌工作者與被觀察者在研究後關係仍能繼續維持。
  2. 研究少數民族的研究者常常因膚色或種族被此少數民族族人排斥也會使收留研究者的家庭備受爭議。
  3. 研究者對被觀察者的正面與負面影響倡權工作所造成的衝擊。
  4. 人類學家爲了對人們的行為有深刻且清晰的理解就必須加入參與其活動若僅以旁觀者角度觀察則只能觀察到表面現象。

 

《邁向協同研究》

  1. 質性研究的第一步驟即為研究者必須著手檢視自己的背景知識、經驗、偏好或傾向還得誠實檢視自己是否抱持任何未經事實檢驗的預期結果。
  2. 對於第一線的教師而言抽象量化的資料無任何可信度可言是「沒有面目的資料」無從將學生的真實面目連結到他們的實際行為。
  3. 研究者應適切讓協同參與者參與意義全是、協商或修正的過程。

 

《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

一、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

1. 國家的政治

  a. 許多研究新力由外部界定的政治領域轉而投向國家的空間與社會。

  b. 國家政治的分析也透過新建立的地景政治傳統來進行。

2. 國家發展的政治

  a. 東南亞的國家發展計畫經常是以達致區域一致性作為理想目標但同時有

    可能被視為一種內部「殖民」。

  b. 社會文化地理學的研究不僅將自然的不同概念或關係拿來定義文化也

    越來越關懷資源利用、管理與分配政治。

3. 都市變遷的政治

  a. 最能體現東南亞多數地區在過去的社會經濟變遷符號是城市。

  b. 城市的成長與都市區域的擴張已經釀成新形態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從通沁

    到越來越嚴重的高空擲物。

4. 文化場所的政治

  a. 社會中宰制者與從屬者的權力協商往往表達體現於文化場所的鬥爭之中。

  b. 學者們回溯過去以及回顧神聖地景時經常洞察到當代東南亞社會中象徵

    性地景的商品化與消費性。

5. 全球─地方的政治

  a. 在全球互相連結的時代所謂的在地文化議題形成地理學在轉型政治研究

    上的最後一個面向。

  b. 地理學者也在其中以「跨文化」的概念來抵抗全球外部與地方內部的簡

化對立。

c. 受到國際觀光業的影響某些過去被排斥的多元文化現在卻開始受到

  積極讚許。

二、建構認同

1. 探究重點在於社會群體如何擺脫因全球化、遷移與觀光等過程所造成的不

  均政治與經濟安排以及探討社會和政治組織如何形塑這些群體的日常生活與

  政治。

2. 部分研究探索的主要議題在於分析女性的認同如何在國家意識形態與經濟

  發展軌跡中形成。


 

佩環--人類學與教育

 

 指的是在教室、家庭與社區所進行的人類學研究。人類學家可利用觀察教師、學生、父母與訪客之間的互動。

Jules Henry(1955)對美國小學教室的研究呈現學生們如何學會去順從同伴以及與同伴競爭。

 

Hill-Burnett(1978)對美國中西部的七年及波多黎各裔學生的研究教師們錯誤的假定波多黎各裔的父母對教育的重視度。

 

在多樣化、多元文化的人群中教師應該對於語言文化的差異感到敏感且具有充分的知識。孩子應該要受到保護他們的語言文化背景不應該被成為他們的包袱。

 

其他例子請看課本在多樣化、多元文化的人群中教師應該對於語言文化的差異感到敏感且具有充分的知識。孩子應該要受到保護他們的語言文化背景不應該被成為他們的包袱。

 


周莉娜_東南亞之社會與文化地理學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與認同的建構

作者已經清楚察覺到這個研究操作打從最初階段的挑選檢視文獻開始已經自置於一種特定的「社會與文化地理學」建構。第一步先以「社會 (social)」、「文化 (cultural)」與東南亞個別的國名作為關鍵字進行搜尋。第二步則在第一步搜尋結果的基礎上再針對下面的關鍵字作進一步檢視「空間地方 (space/place)」、「地景(landscapes)」、「都市化 (urbanisation)」、「宗教 (religion)」、「種族 (ethnicity)」、「國家 (nation)」、「觀光 (tourism)」、「市民社會 (civil society)」、「性別 (gender)」、「移民 (migration)」、「人口 (population)」與「社會群體 (social groups)(例如老人、青少年、幼童)。然後根據最後挑選出的文本策略性地鎖定兩大主題以協助我們整合大量的資料包括 (1) 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政治 (2) 認同的建構。

 

國家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nationhood)國家發展的政治 (Politic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和當前世界大多數地區相似相當多的研究心力都從外部界定的政治領域 (political territories)轉而投向「國家的」(national) 空間與「社會」(society)社會與文化地理學者已經提出以下的課題因殖民接合的多元性所衍生的襲產管理 (Korff, 2001)在官方的主流國家認同構想下特定社會族群的建構以及其相關文化形式與實踐的形成上述政治霸權導致國家歸屬感出現社會差異及其意義以及特別是被邊緣化群體的糾結文化與政治反應 (Mikesell and Murphy, 1991; Willford, 2002)社會與文化地理學的研究現在不僅僅是將「自然」(nature) 的不同概念以及或關係拿來定義「文化」(cultures)而且也愈來愈關懷資源利用、管理與分配的政治 (Delang, 2002)。類似的社會與文化抗爭和土地與資源保存相關並且應用在「發展」的計畫當中 (Bryant, 2000)

都市變遷的政治 (Politics of urban change) 雖然社會與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持續關注區域發展以及土地或資源需求提升的政治。但是最能體現東南亞多數地區在過去二十年的急速社會經濟變遷的符號卻是城市。隨著愈來愈多的區域人口移居城市也有更多的研究探討城市內部或是城市本身的議題。不少國家的資料文獻已經載錄說明因工業化而造成的城鄉移民現象。但同時也有重要的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地理研究不同意「都市」與「鄉村」二元的對立。

文化場所的政治 (Politics of cultural sites)  社會中宰制者與從屬者的權力協商在現實 (reality) 與實踐 (practice) 方面都各自有一套方式。這種協商往往表達體現於文化場所的鬥爭之中。擁有權力的一方 (本身是駁雜的非單一的組合由諸如規劃師、建築師、房地產所有人、發展商、行政官員、政客等組合而成)建構此類多重而往往分歧的文化場所蓄意推廣國家意識型態或是消費資本主義抹滅活生生的個體與社會經驗形成明顯的文化場所的生產、維護與消費衝突。

全球地方的政治 (Politics of the global-local)  在一個全球相互連結的時代中所謂的「在地文化」(local culture) 議題形成地理學在轉型政治研究上的最後一個面向。當對於文化全球化的「抗爭」在馬尼拉和曼谷這一類的城市成為普遍的政治訴求時 (Erhard and Korff, 1995)地理學者也在其中以「跨文化」(transculturation) 的概念來抵抗全球「外部」(outside) 與地方「內部」(inside) 的簡化對立 (Kong, 1996c)。並且透過國家、人口與全球資本之間的連結分析後揭露出更為複雜的文化變遷地理 (Ong, 1999)。東南亞的政治當局長期以來刻意突出國家的「文化」特徵作為吸引流動資本的工具最廣泛認同的包括想像中的順從、溫和與年輕女性勞工的靈活手藝 (Jamilah, 1994)

 

建構認同;東南亞社會與文化地理的討論主流是區域內的認同建構。這一類的研究致力於多種社會群體的生活地理 (lived geographies)例如家務傭工、觀光導遊、街童、性工作者、移民客工、HIV/AIDS帶原者、外籍員工等等。部分研究探索的主要議題在於分析女性的認同如何在 (及透過) 國家意識型態與經濟發展軌跡中形成並在東南亞地區「奇蹟」與「老虎」經濟的冒起扮演一定角色。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儘管這些傳統定位正受到不同方式的協商與抵抗女性經常被定位於支援性的「主內」角色 (例如妻子與母親)。女性的空間流動 (mobility) 通常是研究傳統性別認同如何被顛覆的核心議題無論是透過「公共」空間的佔位或更多是透過較為流動的勞力形式。流動造就出矛盾與弔詭的定位並引發關於東南亞地區經濟變遷與性別制度之特定糾結格局。在東南亞地區性別的形象與意識型態也和女性的性道德交織在一起。多項研究說明超越社會規範的女性 (諸如移民、藝人與從事性產業的婦女)可以利用的隱喻相當有限 (Silvey, 2000b; Tyner, 1996; Law, 2000)Rachel Silvey討論到19971999年的金融危機加深了在加工出口區居住與工作之女性的污名化。這些加工出口區都因為賣淫業而聲名狼籍是以在此區工作的女性員工也因此被看成是從事性產業工作。令致女僱員的家人對她們在這等地區工作持負面態度深怕因此影響她們婚前的清白無暇 (雖然這種限制不太適用於年輕男性)。相似的情況也見於日本的外來菲律賓藝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位置「問題」並不會簡單直接的把報告的幅度範圍縮小到個別國家而獲得解決。按理一份國家報告 (country report)理應能夠提供更為詳盡或是更具深度的報導。但事實上它們仍不得不是從某處 (somewhere) 著眼的審視 (觀點)。有鑑及此我們回歸到「中間性」(inbetweenness) 的概念作為一種未來報告的可能方式。作者並沒有忽略之前提到的其他限制。當我們的研究位置是介於英美社會與文化地理和「這個區域」(the region) 兩者「中間」(inbetween)則更能引發重要而具挑戰性之政治與認識論問題。其他中間的觀點與介入也許可以透過許多不同形式的合作調查與寫作來產生。

 


 

何庭仙 –“誰在冒險? 邁向協同研究”

     這篇文章作者想要探述全語教室的老師是如何教學,還有學童又是如何學習。作者開始嘗試協同作者所研究的老師和他共同合作來進行研究,作者希望他們的真實聲音能夠被聽見,他們的關點能夠如其本然的呈現出來。作者的研究設計包括,採用俗民誌的資料蒐集技巧來針對識讀教學進行質性描述,再加上以前測後側的對照分析,來檢驗學生識讀技巧在接受全語教學之前與之後是否存在某些量化層面的效果。

     作者覺得老師的教學必須更直接而且清楚明瞭,不應該只是停留在全語教育字面上給人的模糊理念。比較理想的全語教學部應該忽略技巧的教導。

     作者持續努力邁向更具協同性質的研究,在研究當中,雖然邀請參與者共同分享我們在協同研究當中發掘的各種意義,作者並沒有讓他們參與意義詮釋,協商或修正的過程,所以作者是針對他們做研究而不是協同他們做研究。

 


 

陳美萍→問卷

 

問卷的定義:問題所組合而成的表格,其功能是在於量化資料。

 

優點:

1. 實驗比較彈性。

2. 時間經濟。

3. 可以匿名處理。

4. 受試者可以自有表示意見。

5. 研究結果能在短時內出來而且正確。

6. 可用於實驗特定假設的研究,推論的範圍比較廣。

 

缺點:

1.. 題目缺乏彈性

2. 回收率不易控制。

3. 無法掌握受試者自發性回答,

4. 標準化的程序不足

 

設計問卷步驟:

1. 確定探索的資料

2. 決定問卷的實施方式

3. 撰寫問卷內容

4. 檢核問卷初稿並修正之,

5. 預試

6. 編輯問卷與詳述方式。

 

設計問卷的原則:

1. 依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設計的問卷。

2. 問題中的選項應該周延。

3. 少用複選題

4. 答案少用文字說明

5. 盡量避免呈現次數少的選項

6. 每一份問卷都有流水號

7. 問卷用字遣詞的要領。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研究規劃
如果有相關資料分享請提原件或連結。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